走心的会,怎样开?从一次班主任例会谈起
发布时间:2025-11-27 06:31 浏览量:3
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开会,是学校管理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却常常陷入“念文件、走过场、耗时间”的尴尬。而一场“走心”的会,能让参会者带着困惑而来,揣着温暖而归;带着疲惫入座,怀着干劲起身。班主任例会作为连接学校与班级的关键纽带,其“走心”程度直接影响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与育人成效。本文从一次班主任例会出发,探讨“走心”会议的召开之道,让每一次相聚都成为教育力量的凝聚与传递。
1
可亲可敬
以尊重为基,唤醒职业认同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而唤醒班主任的工作热情,首先要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重与看见。班主任是校园里最忙碌的身影:清晨迎着朝阳守在教室门口,深夜还在回复家长消息;既要处理学生的矛盾纠纷,又要配合学校的各项部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波动,更要呵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份工作的艰辛,往往藏在细碎的日常里,需要被看见、被认可。
那次班主任例会上,我没有直奔工作安排,而是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引,将焦点对准了在场的35位班主任。周老师“一波多折仍义无反顾”的坚守;谢老师“腿伤刚刚康复便主动请缨”的执着;中途接班的杨老师、李老师明知“后爸难做”却直面挑战的勇气;刚加盟学校的7位老师“新人挑新担”的欣然……无不令人感动钦佩!这些具体的案例,没有空洞的赞美,却让每位班主任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铭记、被珍视。
“可亲可敬”的会议氛围,需要管理者放下“指挥者”的姿态,以“同行者”的身份与班主任对话。与其强调“必须完成”,不如先问一句“需要什么支持”;与其指责“工作不足”,不如先肯定“已有的努力”。当班主任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的个体,而非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职业认同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份认同会转化为工作中最坚实的动力。
2
可咸可甜
以共情为桥,平衡得失利弊
班主任工作像一杯打翻的调味瓶,充满了复杂的滋味。有面对家长不理解时的“酸”,有下班后走街串巷家访的“苦”,有处理学生打架斗殴时的“辣”,有协调多方矛盾时的“咸”。这些“90%的苦涩”,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态,却往往被忽视在“立德树人”的宏大叙事中。
那次班主任例会上,我坦诚地说道:“班主任工作,90%是酸的、苦的、辣的、咸的,但剩下的10%是甜到心里的。”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班主任们的话匣子。有人说起看到调皮学生主动帮助同学时的欣慰,有人分享家长发来孩子进步消息时的感动,有人回忆毕业典礼上学生鞠躬致谢时的哽咽。这些“10%的甜”,是支撑班主任走过艰辛的光量,也是教育工作最本真的魅力。
“没有做过班主任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教育人生。”这句话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承认了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付出”,更在于“成长”。会议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岗位晋级中“应该且必然享有相关优势”,这并非简单的物质补偿,而是对他们额外付出的认可与回馈。更重要的是,会议引导班主任学会“苦中作乐”,将“90%的咸”转化成“90%的甜”——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工作中的不完美,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体会教育的幸福感。这种对“苦”与“甜”的共情与平衡,让班主任感受到工作的温度,而非单纯的压力。
3
可依可为
以赋能为要,指明成长方向
“走心”的会议不止于情感的共鸣,更在于为班主任提供实际支持与成长路径。班主任工作看似琐碎,却蕴含着教育的规律与方法。很多班主任之所以感到迷茫,并非缺乏热情,而是找不到有效的工作策略。
那次班主任例会中,我没有堆砌理论,而是从实践出发,分享了三条“带班锦囊”:
1.人格魅力是根本基石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师生信任。
2.评价激励是最大引擎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代替“唯分数论”,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
3.家校联盟是坚实保障
把家长视为“合伙人”,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联盟,才能为班主任的工作扫清障碍,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可依可为”的会议,其实是一次“赋能”的会议。它不仅为班主任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法,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当班主任明确了“该怎么做”,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好”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会被激发,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探索”。
开“走心”的会,本质上是“走心”地对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管理者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尊重看见付出,用共情温暖心灵,用赋能助力成长,每一次会议都会成为教育力量的凝聚与升华。而这份“走心”,最终会通过教育人的言传身教,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温暖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