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家长:体育成绩变升学“硬指标”,请查收这份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20 01:48 浏览量:3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公布。针对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的时长不够、质量不高、师资不强、场地不足、评价不尽科学等难点和重点问题,《意见》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强力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眼瞅着孩子体质一年不如一年——国家卫健委数据,初中生近视率超70%,小学生肥胖率十年翻倍;去年某省体测,四成高中生引体向上一个都拉不起来。体育课被挤占,体育老师“边缘化”,根子还是在“重分数轻健康”观念作祟,学校怕升学率垫底,家长怕孩子“玩物丧志”。《意见》提出20条举措,条条都对症下药,针对孩子们体质提升,要求家校协同,一起扭转观念,明确标准,确保每一条都能落到实处。
随意减体育课,不行了。《意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一要求意味着学校必须从制度层面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任何随意占用、削减体育课时的做法都将被严格禁止。
《意见》还要求“中小学校每年举办春季秋季两次校级运动会”,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有质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提出“有质量”,意味着不但不能马虎了事,那些随时拖堂占用课间活动的行为更应坚决杜绝。体育教学还要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走班制、俱乐部制,打造学生更加喜爱、更有质效的体育课”,目的即要在中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只卷作业刷题,不行了。如今中考已经有了体育分,今后高等教育升学也可能要看体育。《意见》指出“规范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并鼓励“高校在强基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这些规定意味着体育成绩将在升学评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单纯依靠学科成绩的升学路径有望发生改变。即便是升入高等学府,也不能放松体育锻炼。《意见》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最低要求: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并且对高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也提出“推动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
图源:重庆教育
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必将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使体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变“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体育职业发展,更清晰。《意见》明确规定,将体育教师组织的“大课间、体质健康监测、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保证体育教师占合理比例”。
这些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体育教师的相关权益,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意见》还鼓励“通过公费师范生方式培养体育师资”,在各地“建设一批体育名师工作室”,这些举措都将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6月,重庆市已率先出台《重庆市促进学生体质强健十条措施》,从保障体育锻炼时间、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随着各地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这项改革将深刻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让“体育好和学习好都是一样好”的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图源:重庆教育
这场事关每个孩子体质健康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祖国的花朵”绝不能成为“温室的豆芽菜”,强健的体魄才是孩子一辈子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