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情境下用枪,让辅警不必在道义与法理之间艰难抉择
发布时间:2025-11-21 15:28 浏览量:2
当歹徒的凶器仍在挥舞,倒地民警的枪支静静躺在血泊旁,围观众生的尖叫与生命的倒计时交织——此刻,身旁的辅警是否有权捡起枪支射击?这道极端情境下的选择题,一头连着法律的刚性规定,一头系着生命的重量与道义的温度,背后是对社会治理细节与人性底线的深层叩问。
我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明确规定,警械与武器的使用主体仅限于在编人民警察,辅警作为辅助力量,既无独立执法权,更无持枪资格。这一规定并非凭空设立,而是基于枪支使用的高危险性、执法权的法定属性形成的制度防线。辅警群体的准入门槛、训练标准与在编民警存在差异,法律上的限制本质是对公共安全的审慎守护,是防止权力滥用与意外风险的制度设计。
但法理之外,更有现实的复杂与人性的考量。极端紧急情境的核心特质,在于其突破了常规执法的预设场景——当施暴者持续实施严重暴力犯罪,民警失去反抗能力,现场已无其他执法力量介入,每一秒的迟疑都可能意味着更多无辜生命的消逝。此时,法律的刚性规定与生命至上的道义原则产生了碰撞。从常理来看,普通公民在面临紧急危险时,尚且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可采取特殊手段制止犯罪。而辅警作为长期参与一线执法、接受过基础警务训练的群体,其职责本身就包含“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相较于普通公众,他们对现场风险的判断、对枪支的熟悉程度往往更高。在确保自身安全且具备使用能力的前提下,捡起枪支制止犯罪,本质上是正当防卫权利的延伸,是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警务核心使命的践行,其道义正当性不言而喻。
在暴力犯罪面前,人们渴望的是有人挺身而出,而非因身份限制导致的“制度性旁观”。如果机械套用法律规定,要求辅警在生命攸关之际仍坚守“无权用枪”的底线,无疑会背离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基本认知,甚至可能动摇辅警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当他们的职责要求其直面危险,却不赋予其在极端情况下保护他人与自身的必要手段,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既不符合情理,也不利于激发社会的正义勇气。
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这类极端情境下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辅警制度在现实运行中的困境。辅警长期面临着“权力小、责任大、风险高”的现实处境。极端情境下的用枪争议,不过是这一困境的集中爆发。
要从根本上化解此类矛盾,不能仅停留在对单一行为的评判,而应完善辅警制度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应加强辅警的专业训练,将枪支使用、应急处置等纳入常态化培训内容,提升其应对极端情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极端情境下的特殊授权机制,明确辅警在紧急情况下的权责边界,让其在挺身而出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应健全辅警的权益保障体系,让这支为社会安全默默付出的队伍,既能感受到制度的约束,也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法律的刚性需要守护,但正义的温度不应缺席。在坚守制度底线的同时,给予极端情境下的道义行为以合理空间,既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也彰显了法治的柔性与温度。而通过制度完善让辅警群体的权责更加匹配、能力更加适配、保障更加到位,才是从根源上减少此类争议、守护公共安全的治本之策。毕竟,我们期待的社会治理,不仅有冰冷的规则,更有温暖的正义,让每一个挺身而出的人,都不必在道义与法理之间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