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活”助推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5-11-26 11:31  浏览量: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1%,但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缺口仍高达3000万。这一结构性矛盾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适配机制的滞后性与紧迫性。现实中,部分院校仍固守传统专业布局,导致“产业演进与教育供给脱节”的困境;部分地区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

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高职院校确立“需求导向、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专业设置机制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系统性转型。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紧扣“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核心逻辑,构建了“产业需求—专业设置—质量评价—动态调整”的专业治理闭环机制,实现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全方位对接。通过设立“县域产业学院”,将“金专业”建设下沉至基层一线,与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共建“五金智造”“文旅创意”等产教融合平台,实施“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发展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演进之间的协同逻辑。

专业结构的优化并非简单的增设与裁撤,而应构建系统化、动态化的全链条治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完善专业治理闭环,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通过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占比达60%,形成“行业预警—企业参与—动态调整”的协同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专业设置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同时,应强化教育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依托就业趋势与产业动态的量化分析,提升专业预测与结构优化的实证基础。

深化校企协同是优化专业设置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作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础在学校、支撑在产业、依托在企业、动力在市场、保障在政府的重要判断,以“四个激活”推动校地合作脱虚向实,实现校企协同增益增效,提升教师队伍双元多能,有效破解产教融合现实困境,形成产教融合制度供给的“温职范例”。

专业设置优化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联动反馈机制,对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实施预警并动态调整。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实施“绿黄红牌”专业动态管理机制,紧密对接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建设需求,充分展现了专业设置响应区域战略的敏捷性。此外,应开展常态化专业认证评估,从产业适应性、就业质量与培养成效等多维度实施监测,提升专业结构优化的实时性与精准度。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支撑。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等途径,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数据显示,该校专业课教师中94.8%具备“双证书”或企业实践经历,并建有规模达500人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兼职教师占比29.3%。政府、行业、企业应共同参与,构建师资、课程、教材、实训等教学关键要素的协同配置体系,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制度与资源保障。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强化使命担当,持续提升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契合度。应聚焦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民生紧缺领域,系统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群体系。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围绕广西12个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4+5+3”专业群架构,设立智慧农业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等12个专业群,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高职院校应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专业随动产业”的动态适配机制,使每一个专业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载体、技术创新的平台与产业升级的引擎,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系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人文社科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科创资源共享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ZD-2503)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26日第8版

作者:吴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