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弃“系”设“院”的跟风之举当休矣

发布时间:2025-11-20 20:00  浏览量:3

近年来,高校“学院下设学院”的风潮蔓延至高职院校,不少院校纷纷将传统的“系”升格为“二级学院”,看似彰显办学规模与层次,实则沦为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

在高职院校深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下,这种更名潮不仅无实质意义,反而可能消解办学特色、增加管理成本,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vBHeuD6s

网络图片

一、高职院校弃“系”设“院”,本质上是对办学层次的误读与攀比心理的作祟

不同于本科院校侧重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办学优势在于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耕细分职业领域,而非追求层级上的“高大上”。

某高职院校原本设有“机械工程系”,办学数十年间深耕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等技能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当地制造业口碑极佳。然而,在跟风热潮中,该校将其拆分升格为“智能制造学院”“机械装备学院”,表面上扩大了规模,实则导致专业设置重叠、师资力量分散——原本集中的实训资源被拆分管理,课程体系因“学院”间的壁垒难以统筹,反而削弱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更名后并未带来办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因管理环节增多,出现实训安排拖沓、校企合作对接不畅等问题,违背了高职院校高效务实的办学初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vBONlp5m

网络图片

二、保留传统系名,并非守旧复古,而是对高职办学特色的坚守与传承

系名往往精准对应职业领域与技能方向,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辨识度,既能让学生清晰定位自身培养目标,也能让企业快速对接所需人才,这正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以江苏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始终保留“电气工程系”、“烹饪工艺系”等传统系名,并未跟风升格。“烹饪工艺系”深耕餐饮行业技能培养,依托系部建制整合烹饪实训基地、餐饮管理师资,与当地星级酒店、连锁餐饮企业建立稳定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成为区域餐饮行业的“人才摇篮”。

而周边另一所跟风更名的高职院校,将“护理系”升格为“健康护理学院”,虽名字更“大气”,但专业设置未变、实训条件未改善,反而因增设管理层级,导致校企合作洽谈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学生因“学院”名称模糊,误将高职技能培养等同于本科理论教学的情况,得不偿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vBQ0pPA2

网络图片

三、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学院”的名头,而在于专业实力与技能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岗课赛证”融合,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层级提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享誉世界,其关键在于职业院校深耕细分领域,以精准的专业设置、务实的技能训练对接产业需求,而非在院系名称上做文章。

我国高职院校若一味跟风“学院下设学院”,只会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分散办学精力,背离职业教育的初心。例如,某高职原本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系”,凭借精湛的技能教学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更名升格为“汽车工程学院”后,为追求“学院”规模盲目增设汽车营销、汽车美容等边缘专业,导致核心技能专业的实训资源被稀释,教学质量下滑,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办学优势。

当然,并非所有院系调整都毫无意义,若确实是基于产业升级、专业整合的现实需求,合理优化院系设置无可厚非。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弃系设院”,并非出于办学实际需要,而是盲目攀比本科院校、追求“面子工程”的结果。这种跟风行为,不仅无法提升办学层次,反而可能导致管理冗余、特色弱化,最终损害学生利益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