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质勘察与地理测绘赛道备赛方案

发布时间:2025-11-25 12:35  浏览量:1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质勘察与地理测绘赛道备赛方案

本方案紧密围绕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质勘察与地理测绘赛道(赛道编号:WVCSC25018)的竞赛规则与评分标准,结合“天-空-地”立体勘查技术体系、AI找矿预测、无人机摄影测量等行业发展趋势,以《地质调查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构建“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安全规范、创新实用”的全周期备赛体系,助力参赛团队精准对接竞赛要求,实现综合能力与竞赛成绩的双重突破。

一、备赛目标

以大赛“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五大评分维度为核心靶心,结合地质勘察与地理测绘的实操特性实现靶向提升:

技能水平(权重60%):熟练掌握地质填图、岩矿鉴定、地质剖面绘制、无人机摄影测量、GNSS-RTK定位、GIS数据处理等核心技能,精准完成1:5万地质图勾绘、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及地质报告撰写,能运用AI算法处理地球物理数据、识别矿化蚀变线索,确保操作规范精准、成果符合《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等行业标准,力争该指标得分50分以上。职业素养(权重10%):强化地质测绘行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安全生产意识,严格遵守《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重点检查事项指引》及《地质法》《测绘法》等法规,做到野外作业规范、数据真实可靠、成果严谨完整,确保满分或接近满分。应用价值(权重10%):参赛项目聚焦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监测、生态保护等核心需求,贴合深部找矿、智慧测绘发展方向,具备明确的资源评估或灾害预警价值,稳定得分8分以上。团队合作(权重10%):打造分工清晰、协同高效的野外作业团队,提升复杂地形勘探、设备协同操作与突发安全事件处置能力,确保得分9分以上。创新创意(权重10%):在多源数据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LiDAR+地面勘探)、AI辅助地质解译、成果可视化呈现等方面形成特色,突破8分,助力团队脱颖而出。

二、参赛团队组建

(一)团队构建

本赛道设中职组与高职组,由湖北省牵头组建,依托区域地质教育与产业优势院校开展组队工作,充分结合长江经济带地质勘查需求:

中职组: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中职部)、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为依托,成员需具备地质地貌基础认知、基础测量仪器操作(水准仪、经纬仪)、简单地质标本识别能力,对野外勘查工作有浓厚兴趣。高职组: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城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组队,成员需熟练掌握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含航线规划、三维建模)、GNSS-RTK精密定位、岩矿心编录、GIS数据处理及地质报告编制技能,能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处理遥感影像,有地质队实习或相关竞赛经历者优先。

两组均为4人/队,不得跨校组队,每组配备2名指导教师,其中1名侧重地质勘察技术与成果编制指导,1名专注于测绘设备操作与安全生产规范指导,教师需具备5年以上地质测绘教学经验或野外勘查项目经历。

(二)成员分工

地质勘察岗:负责野外地质点观测、岩矿标本采集与鉴定、地质界线勾绘及地质剖面测量,完成地质填图与原始编录,确保符合《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规程》。地理测绘岗:承担无人机摄影测量(含像控点布设、影像预处理)、GNSS-RTK定位测量、地形图绘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正射影像图(DOM)。数据处理岗:负责多源数据融合(遥感、物探、地质数据)、AI辅助解译(矿化蚀变识别、构造解译)、GIS空间分析及成果可视化,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与地质报告。安全统筹岗:制定野外作业安全计划、检查装备安全性能、落实应急防护措施,管理作业台账,处理备赛及竞赛中的突发安全事件(如边坡滑塌、仪器故障)。

三、备赛阶段规划

(一)基础夯实期(4月1日-5月31日):筑牢核心根基

聚焦理论体系构建与核心技能强化,兼顾室内基础与野外入门训练:

课程体系搭建:开设“地质测绘核心技术系列课程”,涵盖地质基础理论、岩矿鉴定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规范、GNSS定位原理、GIS数据处理、地质报告编制及安全生产法规等内容,每周20课时(理论10课时+实操10课时)。邀请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测绘院技术专家联合授课,中职组侧重基础仪器操作与地质填图规范,高职组强化AI数据处理与深部找矿技术。职业素养与安全培育:每月开展1次“地质测绘安全与规范专题讲座”,结合野外滑坡事故、仪器操作失误案例,详解《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重点检查事项指引》,强调野外作业“不单人行动、必配定位设备”等铁律。制定《备赛安全操作手册》,明确无人机飞行安全、探槽作业防护、放射性仪器使用等规范,每周组织1次安全实操考核(如应急撤离演练、卫星电话使用)。项目方向储备:收集近3年地质测绘类竞赛真题(含1:5万地质填图、岩矿鉴定等实操题)及优秀案例,梳理竞赛高频考点(如“V”字形法则应用、断层识别、整合与不整合接触判断)。结合行业需求,初步筛选3-5个参赛方向,如“基于无人机LiDAR的地质灾害隐患监测”“AI辅助下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案”“长江岸线生态地质测绘与评价”等。

(二)专项提升期(6月1日-7月31日):聚焦项目攻坚

各团队6月15日前确定核心参赛项目,完成方案设计并开展“室内精训+野外实战”双重训练:

阶段计划制定:第1-2周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技术路线设计(如无人机航线规划、像控点布设方案);第3-4周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地质勘察岗强化岩矿鉴定与地质填图,测绘岗提升无人机建模精度,数据处理岗打磨AI解译模型;第5-6周进行野外实战训练(选择丘陵或低山地形模拟竞赛区),完成“地质点观测-测绘建模-数据处理”全流程实操;第7-8周结合专家反馈优化成果,确保地质图精度、报告完整性达标。核心技能突破:开展“限时任务攻坚训练”,中职组需在4小时内完成简单地质剖面测量与手绘地质图;高职组需在6小时内完成无人机摄影测量、地质填图、AI数据解译及地质报告核心章节编制。引入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搭载LiDAR与多光谱相机)、深度学习解译软件,提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解译能力。针对竞赛重点,专项训练“V”字形法则勾绘地质界、断层破碎带识别及地层接触关系判断。团队协作打磨:每周开展2次“野外应急场景模拟训练”,设置暴雨天气撤离、仪器跌落损坏、地质点露头缺失等场景,训练团队快速响应与分工协作能力。建立“野外作业-数据复盘-成果优化”闭环机制,每日晚间复盘会总结数据误差原因(如GNSS信号干扰、地质解译偏差)并制定改进措施。

(三)模拟冲刺期(8月1日-8月15日):优化实战能力

按竞赛标准开展全真模拟,全面提升成果质量与现场表现:

全真模拟竞赛:每周组织2次模拟赛,严格遵循“野外实操(4小时)+室内成果编制(4小时)+现场答辩(1小时)”流程,模拟真实竞赛区(提供1:5万地形图与地质资料),配备无人机、GNSS-RTK、岩矿鉴定显微镜等全套设备。邀请地质队总工程师、测绘院专家担任评委,依据竞赛评分标准(地质图精度40分、剖面图20分、柱状图20分、报告20分)全面打分,形成问题整改清单。成果细节打磨:重点优化地质图勾绘精度(如构造线延伸方向、地层产状标注)、岩矿鉴定报告规范性(含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描述)及数据可视化效果(如用GIS制作三维地质模型)。针对模拟赛暴露的问题(如地质界线偏移、报告逻辑混乱),2天内完成专项整改并验证。赛前准备落实:整理竞赛所需材料(地质手图、原始记录、鉴定报告、成果图件),确保符合《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检查调试无人机(备齐电池与备用螺旋桨)、GNSS-RTK(提前完成参数校正)、安全装备(卫星电话、急救包、反光背心);开展赛前心理辅导,强化野外作业纪律意识,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接竞赛。

四、资源保障

(一)师资保障

组建“1+N”指导团队:核心团队由8-10名院校专业教师组成,其中4名具备地质队野外勘查经验;聘请5-6名行业专家(如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测绘院技术总监、无人机测绘专家)担任校外顾问,每月开展1次专题讲座(如“AI找矿技术应用”“无人机摄影测量精度控制”),每2周参与1次野外实战点评,指导地质填图与数据解译难点。

(二)设备与场地保障

配备全套竞赛设备:地质勘察类(岩矿鉴定显微镜、地质锤、罗盘、探槽支护工具);测绘类(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含LiDAR模块、GNSS-RTK接收机、全站仪);数据处理类(高性能计算机、GIS软件、AI遥感解译平台);安全类(卫星电话、北斗定位终端、应急帐篷、防坠安全绳)。划分“室内实训区(岩矿鉴定、数据处理)、野外模拟区(低山丘陵地形,布设固定地质点)、模拟竞赛区(还原竞赛场地布局)”,野外区域提前排查滑坡、山洪风险,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场地实行24小时开放制度(野外作业需双人同行并报备路线)。

(三)经费保障

由牵头院校统筹申请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接湖北省教育厅、自然资源厅及地质测绘企业(如省地质队、测绘工程院)争取支持。经费用于师资劳务、设备采购与维护(如无人机电池更换、GNSS校准)、野外实训保障(交通、食宿、安全装备)、模拟竞赛组织(评委费用、成果打印)、材料编制(地质图件输出、报告装订)等,建立专款专用台账并定期公示。

五、进度跟踪与调整

建立“日记录、周汇总、月评估”进度管理机制:各团队每日记录野外作业数据(如地质点坐标、岩矿鉴定结果)与技能训练成果(如无人机建模精度、地质图误差率);每周五提交《备赛周报告》,说明项目进展与问题;指导教师团队每周汇总分析,针对滞后问题(如AI解译精度不足、地质填图速度慢)制定整改措施(如增加专项训练时长、邀请专家一对一辅导)。若竞赛规则调整(如成果提交格式变化),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培训,同步优化备赛重点。

六、应急预案

(一)技术与设备应急

备赛期无人机故障时,立即启用备用设备,安排技术人员2小时内响应维修;地质数据解译遇瓶颈(如构造识别困难),24小时内联系校外专家会诊,提供典型案例参考。竞赛现场GNSS信号弱时,切换至全站仪辅助测量;无人机无法起飞时,启用提前采集的备用影像数据完成处理。

(二)安全应急

野外作业遇暴雨、边坡滑塌等险情,安全统筹岗立即启动撤离预案,通过卫星电话上报位置;人员受伤时,使用急救包进行初步处理,同时联系就近医疗点与救援车辆。为所有成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备赛期间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确保每人掌握应急处置流程。

(三)资料与物资应急

地质原始记录与数据实行“纸质+云端”双重备份,每日同步更新;竞赛成果(地质图、报告)提前打印3份备用。野外物资短缺(如电池、饮用水)时,启动应急补给机制,由后勤团队2小时内送达指定地点;岩矿标本损坏时,启用备用标本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