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土木建筑施工赛道备赛方案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8  浏览量:3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s1tvBEDSS

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土木建筑施工赛道备赛方案

一、备赛目标

紧密围绕 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土木建筑施工赛道(赛道编号:WVCSC25010)竞赛要求,以 “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 五大评分维度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化备赛实现综合能力全面突破。技能水平方面,熟练掌握建筑测量、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施工、BIM 技术应用等核心技能,确保操作规范精准、流程熟练高效,能攻克复杂地质条件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等技术难题,力争该指标(权重 60%)得分 50 分以上;职业素养上,强化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施工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建筑行业规范(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做到诚信作业、精益求精,确保满分或接近满分(权重 10%);应用价值层面,参赛项目贴合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发展需求,契合低碳施工、智能建造等发展方向,具备实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稳定得分 8 分以上(权重 10%);团队合作中,打造分工明确、沟通顺畅、协作高效的团队,提升施工突发情况处置能力,确保得分 9 分以上(权重 10%);创新创意方面,在施工工艺优化、节能技术应用、智能设备融合等方面形成特色成果,突破 8 分(权重 10%),助力团队在争夺赛中脱颖而出,争取优异成绩。

二、参赛团队组建

(一)团队构建

土木建筑施工赛道设中职组和高职组,均由安徽省对应院校牵头组建参赛团队。中职组与高职组均以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淮南经济技术学校为依托,成员为三所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职组成员需具备土木建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施工工具使用、简单钢筋绑扎、基础测量等技能,对土木建筑施工行业有浓厚兴趣;高职组成员需熟练掌握建筑结构识图、精密测量技术、复杂钢筋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BIM 建模与施工模拟等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项目实践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有建筑企业实习经历或相关竞赛经验者优先。两组团队规模均为 4 人 / 队,以学校为单位组队,不得跨校组队。每组配备 2 名指导教师,选拔具备丰富土木建筑专业教学经验、施工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其中至少 1 名擅长施工技术指导,1 名专注于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指导。

(二)成员分工

团队内部按 “施工操作、测量放线、技术管理、统筹协调” 四大职能明确分工。施工操作岗负责按照施工方案与规范,完成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核心施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达标;测量放线岗承担建筑定位测量、高程测量、施工放线等任务,熟练操作测量仪器,精准提供测量数据;技术管理岗负责施工图纸解读、施工方案编制、技术交底、质量检查与资料整理,保障施工技术合规;统筹协调岗负责制定备赛计划、把控施工进度、调配施工资源,处理备赛及竞赛中的突发情况(如材料短缺、设备故障),保障团队高效协作。

三、备赛阶段规划

(一)基础夯实期(4 月 1 日 - 5 月 31 日)

此阶段核心目标是筑牢理论与技能根基。开展 “土木建筑施工核心知识系列课程”,涵盖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BIM 基础、建筑安全法规等内容,每周安排 20 课时,其中理论 10 课时、实操 10 课时,由校内专业教师与建筑行业专家(如注册建造师、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监督工程师)联合授课。中职组侧重基础技能教学,如建筑识图、水准仪与经纬仪操作、简单钢筋绑扎与模板搭设;高职组强化复杂施工工艺(如大跨度模板支撑、预应力施工)、精密测量(如全站仪、GNSS 定位)、BIM 技术深度应用等内容的教学。

职业素养培育同步推进,每月开展 1 次 “建筑行业职业道德与安全规范专题讲座”,结合施工安全事故案例、质量缺陷案例,强调诚信施工、质量责任、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制定《备赛安全操作手册》,明确高空作业防护、施工用电安全、机械操作规范、消防安全等环节的要求,每周组织 1 次安全实操考核(如安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应急救援演练),确保全员掌握安全技能与应急处置方法。

资料积累方面,收集近 3 年国内外土木建筑施工类技能竞赛真题、优秀项目案例,梳理竞赛高频考点、难点及创新方向,形成《竞赛考点分析报告》。调研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如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筑要求(如节能材料应用、低碳施工技术),初步筛选 3-5 个潜在参赛项目方向,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效施工方案”“绿色低碳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应用”“BIM 技术赋能的智慧工地施工管理方案” 等。

(二)专项提升期(6 月 1 日 - 7 月 31 日)

聚焦项目开发与专项能力突破。各团队 6 月 15 日前确定 1 个核心参赛项目,完成需求分析、施工方案设计、技术路线规划,报指导教师团队审核优化。按周制定详细训练计划:第 1-2 周完成项目调研、施工图纸深化、方案编制;第 3-4 周开展专项技能训练,施工操作岗强化复杂施工环节熟练度,测量放线岗提升精密测量精度,技术管理岗优化施工方案与资料整理能力;第 5-6 周进行项目整合实践,模拟完整施工流程(如测量放线 - 模板搭设 - 钢筋绑扎 - 混凝土浇筑 - 质量验收);第 7-8 周完成项目优化,根据测试反馈与专家建议调整施工工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专项技能训练针对性开展:技能熟练度提升上,开展 “限时施工模拟训练”,中职组要求在 3 小时内完成基础构件的测量放线、钢筋绑扎与模板搭设,高职组在 4 小时内完成复杂构件施工、精密测量与质量检测,每周 3 次训练并记录成果;技术先进性突破方面,跟踪建筑行业新技术(如装配式施工技术、智能测量机器人、绿色节能施工材料),尝试将其融入参赛项目,提升技术含量;现场讲解与技术交底训练中,团队成员共同梳理项目技术亮点、施工难点、创新点,撰写技术交底文件与项目讲解脚本,每日开展 1 次模拟技术交底与讲解,优化表达逻辑与重点呈现。

团队协作能力打磨不容忽视,每周开展 2 次 “协作模拟训练”,设置施工材料短缺、测量数据异常、突发安全隐患等场景,要求团队快速沟通、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建立每日晨会(明确训练任务)与晚间复盘会(总结问题、调整方法)机制,确保信息高效传递。

(三)模拟冲刺期(8 月 1 日 - 8 月 15 日)

进入全真模拟与细节优化阶段。每周组织 2 次全真模拟竞赛,严格按照争夺赛流程(现场施工 + 技术交底 + 成果展示)开展,模拟真实施工场景(如搭建施工模拟场地、配置全套施工设备与材料),邀请校外建筑行业专家、资深教师担任评委,依据大赛评分标准全面打分并出具点评报告。针对暴露的问题(如施工操作不规范、测量精度不足、方案不合理、讲解逻辑混乱),制定专项整改计划,2-3 天内完成优化并再次模拟验证。

项目细节优化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全方位测试,包括施工质量合格率、测量数据精准度、施工流程顺畅度、方案经济性等,修复发现的问题;优化项目呈现效果,制作施工流程演示视频、BIM 模型展示动画、质量检测报告、施工进度计划图表,提升现场展示的直观性与专业性。

赛前准备工作全面落实:整理竞赛所需材料,包括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文件、测量数据记录、质量检查资料、项目报告等,确保材料完整合规;对竞赛所用施工设备、测量仪器、工具耗材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备齐备用设备与材料;开展赛前动员与心理辅导,强化团队信心,确保以最佳状态迎接争夺赛(争夺赛于 2025 年 8 月中旬前完成)。

四、资源保障

(一)师资保障

组建 “备赛指导教师团队”,从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淮南经济技术学校选拔 8-10 名土木建筑相关专业教师,其中至少 3 名具备 5 年以上施工现场工作经验(如施工员、技术负责人、质量员)。明确每位教师的指导职责,中职组教师侧重基础技能与规范教学,高职组教师聚焦复杂技术与创新指导。每周组织 1 次教学研讨会议,统一备赛思路与教学标准,分享行业最新技术与竞赛动态。

聘请 5-6 名建筑行业专家(如大型建筑企业总工程师、注册建造师、高校土木建筑专业教授)担任 “校外指导顾问”,每月开展 1 次专题讲座(如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绿色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每 2 周参与 1 次项目点评,针对施工技术优化、方案改良、创新方向等提供专业建议。

(二)设备与场地保障

为备赛团队配备充足的竞赛相关设备与设施,包括施工设备(如钢筋切断机、弯曲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器)、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 定位系统)、BIM 建模软件(如 Revit、Navisworks)、施工模拟装置(如模板支撑体系实训模型、装配式构件安装实训平台),以及各类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砂石、模板)、工具耗材。安排专人负责设备日常维护与调试,每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校准测量仪器,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与数据准确性。

在三所牵头院校划分专门的备赛场地,包括 “施工实训区”(含模拟施工场地、材料堆放区)、“测量实训区”(设置测量控制点、模拟建筑轴线)、“BIM 技术应用区”(配备高性能计算机与专业软件)、“模拟竞赛区”(还原竞赛现场布局),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网、消防设备)与教学辅助设备(如施工图纸展板、投影仪)。备赛场地实行 24 小时开放制度(需提前申请登记),为团队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与良好的实训环境。

(三)经费保障

由三所牵头院校统筹申请职业教育竞赛专项经费,同时积极对接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与相关建筑企业(如大型建工集团、装配式建筑企业),争取资金与资源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劳务(校外专家报酬、教师加班补贴)、设备采购与维护、建筑材料与耗材采购、竞赛材料制作、模拟竞赛组织(评委费用、场地布置)、团队训练保障(交通食宿、资料印刷)等方面。建立经费使用台账,实行专款专用,定期公示经费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合理高效利用。

五、进度跟踪与调整

建立完善的进度跟踪机制,各团队每日记录训练任务完成情况(如 “完成 2 次复杂钢筋绑扎训练,合格率提升 12%”“开展 3 次全站仪测量训练,误差控制在规范范围内”),每周五提交《备赛周进度报告》,详细说明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及下周计划。指导教师团队每周汇总各团队进度,形成《备赛总体进度报告》,及时发现并解决备赛中的滞后问题。

若团队进度滞后,指导教师团队深入分析原因(如技能提升缓慢、方案设计不合理、成员协作不畅),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如增加专项辅导时长、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调整团队分工等,确保备赛工作按计划推进。若竞赛规则、评分标准发生调整,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学习新要求,结合变化调整备赛重点与项目方案,确保备赛方向与竞赛要求高度契合。

六、应急预案

(一)技术问题应急

备赛期间,若核心训练设备(如全站仪、钢筋加工设备)出现故障,立即启用备用设备,同时安排维修人员全力抢修;若项目实施中遇到技术难点(如复杂节点施工工艺不合理、测量数据偏差过大),24 小时内联系校外专家寻求解决方案,短期内无法解决则调整施工方案或技术路线。竞赛现场设备故障时,立即向组委会申请更换设备或延长操作时间,同时切换至备用施工方法(如手动测量替代智能仪器、传统工艺替代新型设备),保障比赛顺利完成。

(二)人员应急

为每位参赛成员购买意外伤害与突发疾病保险,备赛与竞赛期间配备常用药品(如外伤消毒用品、跌打损伤药、防暑降温药)与急救设备。若成员突发疾病或受伤,立即安排送医,同时启用 1-2 名替补成员(参与日常备赛,熟悉项目流程与操作技能)。若成员因意见分歧(如施工方案选择、技术路线优化方向)产生协作冲突,指导教师立即介入调解,通过施工现场案例论证、行业规范参考引导成员达成共识,必要时调整分工,快速化解矛盾。

(三)资料与物资应急

将参赛项目相关资料(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文件、测量数据、讲解脚本)进行多重备份,存储在不同介质中,每日同步更新。若资料丢失,立即从备份中恢复。若竞赛所需建筑材料、工具耗材出现短缺或质量问题,提前储备备用物资,或快速联系供应商紧急调配;若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损坏等情况,及时调整材料使用计划,确保训练与竞赛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