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承包、懂管理、爱钻研,他靠280亩买上海景房|种粮光荣
发布时间:2025-11-20 01:36 浏览量:3
在石家庄辛集市的田间地头,张信崇的身影已经忙碌了将近四十年。从1986年第一次下地务农,到如今承包280亩土地,他用半辈子的时间,把自己从一名普通农民,打磨成一位有思想、有技术、有情怀的“职业农民”。
敢为人先的转型之路
张信崇的务农生涯始于果园。18岁出校门,他就在果园里干活,一干就是十多年。从开花物候期判断、疏果套袋,到打药防虫,他练就了一身精细管理的能力。2002年,村里600亩果园对外承包,他抓住机会和一位大哥一起接手,正式开启规模化种植之路。
“那会儿就是敢干,有机会就上。”果园成为他的“第一桶金”,不仅挣出了盖房结婚的钱,更让他看到了土地经营的潜力。
随着土地整改推进,果园逐步被占用,张信崇敏锐转向大田作物。他对比两种模式:“种果树太费人工,是劳动密集型;种稻田没那么繁琐,播种收割都能机械化。”虽然经济作物单价高,但他更看重整体效率。“一个梨能卖一块多,但大田作物管理简单,更适合规模化经营。”
精准管理,科技种田
张信崇不是守旧的农民。他是当地较早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户之一。“最初人们抵触,但我看了新闻,国际上都在种,对人体安全。”他选择的778品种抗虫抗草,亩产提升近百斤。“一斤一块钱,200亩地就是两万块。”他精准算账。对于未来,他判断:“五六年内,80%的品种都会是转基因的,这是趋势。”
他还参加农广校培训,和几个种植大户组团,直接向厂家订购肥料,“一次订购100吨,没有中间商”。
灌溉是一个大难题。他用机井抽水,采用漫灌方式,“浇一次200亩地,要一万多成本”。电费、工钱、设备维修都得算进去,“一亩地浇一次水将近100块”。缺水时,他深刻体会到“水肥水肥,水在前面,没有水,施肥也没用”的道理。除了品种选择,他还积极应用现代农业装备:无人机打药、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职业农民要用现代化机械,省时省工。”
务农近四十年,张信崇没少经历考验。最难忘的是那场风灾,“80多亩玉米全倒了,20多亩只卖了2000块钱”。辛苦三个多月,收入还不够成本,但他很平静:“天灾没办法,难过也得往前走。”家里人劝他歇歇,他却说:“光轻松了没意义,不如干点活。”
做一个“眼里有活”的新农人
问起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张信崇的回答很简单:“热爱土地。”他形容自己“眼里全是活”,什么时候该除草、控旺、追肥,心里清清楚楚。“种地不只是赚钱,更是一份事业、一个梦想。”
他对“职业农民”有自己的理解:“要热爱这一行,多参观学习,提高产量。”虽然已近60岁,他仍然憧憬未来:“如果给我2000亩地,用大型农机具,管理没问题。”20岁就当过生产队长的他,自信能胜任更大规模的经营。
后记
从3亩5亩的“小农民”到280亩的“大农户”,张信崇用四十年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形象——既传承着对土地的深情,又拥抱科技创新;既经历着天灾的考验,又保持着前进的韧性。他用自己的双手,不仅耕耘出了支撑家庭、抚育儿女的财富,更耕耘出了一个曾经不敢想象的未来——在遥远的广西防城港,一套他为自己和老伴预备养老的海景房,正是这片土地对他半生辛劳最浪漫、最实在的回馈。他的故事铿锵地告诉世人:土地,从不辜负认真耕耘的人;而农业的未来,正需要这样有技术、敢创新、懂经营、有远见的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