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高额养老金时代即将结束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发布时间:2025-11-25 11:37 浏览量:1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标志着退休制度的并轨,但并轨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会逐步扩大。就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不同时间节点退休的工作人员之间,也存在老人和中人,新人和中人之间的养老金差距。
养老金存在差异,既有不同时间节点退休存在差距,也有不同阶段养老金计算办法不同导致的差异,特别是最近一两年退休的人,与早期退休中人养老金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的高额养老金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最近在网络上,时不时就会冒出“体制内高额养老金的时代结束了”这样的言论。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这就得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在不同阶段的计算办法说起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按照计算办法来划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2014年 9月30日之前。在这个阶段退休的人,被称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退休老人实行的是退休费制度,也就是根据退休人员退休前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来确定退休费的金额。
这种方式下,退休金金和在职时的工资关联紧密,而且计算相对简单直接。比如老王,他在机关单位工作了 35 年,退休前工资,包括纳入退费计算的补贴津贴、绩效工资等是 8000 元,计发比例为90%,每月的退休费就是7200元,日子也算有滋有味。
第二阶段,是十年过渡期。也就是在2014年9月之前参加工作,在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退休的中人。养老金是按照新老办法对比计算,老办法高于新办法计算的,按照老办法计算的待遇执行,为部分担心改革后养老金待遇会降低的人吃了定心丸。
新办法计算高于老办法的,设置了一个十年过渡期。第一年退休计发高出部分的10%,以此类推,在2024年1月到9月退休的,计发比例为100%,这也让大家品尝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果,越晚退休的人,养老金越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式进入高额养老金时代。
第三阶段,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由于十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养老金完全按照新办法计算。之前不少人担心,养老金全部按照新办法计算,担心养老金会比中人降低。
但由于这个阶段退休的人,还有比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还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再加上随着实际缴费年限的增加,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账户积累不断增多,按照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与中人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养老金更高。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在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不再有视同缴费年限,只有实际缴费年限,养老金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网络上有人发文章认为,体制内工作人员高额养老金时代将结束。
从制度层面来说,没有了视同缴费年限,只有实际缴费年限,养老金计算会更加公平和公正,同一制度下,养老金计算办法也实现了真正的并轨。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稳定,工资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每年的工资调整,职务和职级的晋升,缴费工资基数会大幅度提升。
虽然那时不再有视同缴费年限,不再有过渡性养老金,但由于平均缴费指数的大幅度提升,养老金计发基数不断提高,特别是职业年金的积累更高,所以总体养老金水平也会大幅度高于现在退休的人员,体制内的高额养老金不但不会消失,而且总体养老金水平还是会高于现在的水平,与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还会长期存在。
综上所述,现在就判断体制内高额养老金时代将结束的结论是不符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的。到那时不管是企业职工和体制内工作人员,养老金的总体趋势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部分人高额养老金仍然存在。多缴多得、长缴多的的原则才能真正体现。体制内养老金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而不是所谓的“高额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