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真并轨仍要等?企退和事退的差距不只是钱
发布时间:2025-11-19 23:48 浏览量:3
前几天家庭聚餐,舅舅和姑父聊起退休金,两人同岁、工龄相近,舅舅是企业退休每月领4200元,姑父是事业单位退休每月6800元,这样的差距让在场长辈都忍不住感慨。
很多人都在问,养老金并轨喊了这么多年,为啥实际待遇还是有差距?真的还要再等很久才能拉平?2025年随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化,企退和事退的制度框架已经完全统一,但待遇差距依然存在,而且这差距背后,远不只是每月到手工资的区别。今天就用通俗的话讲清政策现状、差距根源、各地最新动态和实用建议,让大家看得明白、心里有底。
首先要明确,养老金并轨不是让企退和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完全一样,而是统一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2014年国家就启动了改革,打破了之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各自为政的双轨制,建立了统账结合的统一制度。单位都按工资总额比例缴费,个人也按固定比例缴纳,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也趋于一致。
到2024年,10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全国31个省份都完成了制度层面的改革。现在的差距,更多是历史积累、补充保障、缴费基数等现实因素导致的,而非制度本身的差异。
企退和事退的差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这4点才是关键,每一点都直接影响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1. 补充保障:事退多了一层职业年金托底
机关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普遍建立了职业年金。单位按8%、个人按4%的比例缴费,这笔钱会累计计息,退休后会和基本养老金一起发放,相当于多了一份稳定的补充收入。
而企业这边,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或国企会建立企业年金,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都没有这项福利。这就导致事退人员退休后有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双重支撑,企退人员大多只有基本养老金,收入结构就少了一块。
我表哥在某省直事业单位工作,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5300元,职业年金还有1800元,加起来7100元,生活压力很小。而我同学在私企工作,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4500元,没有企业年金,遇到生病住院等大额支出,就得格外精打细算。
2. 缴费细节:基数和年限的差异藏在日常里
虽然缴费比例已经统一,但实际缴费的基数和年限,差异依然很明显。
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通常按实际工资总额核定,工资构成里的津贴、补贴都会纳入基数,缴费基数普遍较高。而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会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较低基数缴费,长期下来,个人账户里积累的金额就会少很多。
另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稳定性强,很少出现断缴、停缴的情况,缴费年限大多能满30年甚至更长。而企业职工可能因为失业、换工作等原因出现断缴,缴费年限相对较短,养老金自然会受影响。
3. 历史衔接:视同缴费年限的核算有差距
2014年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人员,都有一段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的核算标准,企退和事退也有差异。
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年限,会按改革前的工资水平和工龄核算待遇,保障标准较高。而企业的视同缴费年限,大多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核算,部分老国企职工的视同缴费待遇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视同缴费标准以参保地历史政策为准,不同地区核算细则有差异。我爷爷是国企退休职工,改革前有15年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核算的养老金每月只有800多元。而我外公是事业单位退休,同样15年视同缴费年限,每月核算待遇达1600多元,差距接近一倍。
4. 保障稳定性:事退有财政兜底,企退受行业影响大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高,无论是企退还是事退,养老金整体水平都偏高。但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受地区经济波动影响更小,因为有财政兜底,待遇更稳定。
从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养老金水平相对固定,调整机制也更稳健。而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受行业效益、企业经营状况影响更大,缴费基数可能随企业效益波动,退休后的待遇稳定性也相对较弱。
2025年,不少地区都出台了针对性政策,从缴费、补充保障等方面入手,逐步缩小企退和事退的待遇差距,这3个典型地区的做法值得关注:
广东:向企退人员倾斜,严查基数不实
- 调整措施:对缴费年限满30年的企退人员,养老金调整时额外倾斜5%;要求民营企业如实申报缴费基数,严查按最低标准一刀切缴费的情况,保障职工权益;
- 实施效果:基于2025年政策调整趋势测算,广东企退人员月均养老金约3850元,事退人员月均约6120元,差距比例从之前的1.65:1缩小至1.59:1;
- 实操提示:企业职工如果发现单位未按实际工资缴费,可通过粤省事APP投诉举报,提交工资流水等证明材料,社保部门会依法核查处理。
山东:补贴小微企业,扩大企业年金覆盖
- 调整措施:对建立企业年金的小微企业,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参保成本;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企业年金试点范围,个人可自愿缴费,享受补充保障;
- 实施效果:截至2025年10月,山东企业年金覆盖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新增参保职工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企退人员的补充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
- 实操提示:小微企业可通过鲁政通APP申请参保补贴,上传营业执照、参保名单等材料,申请流程简化至3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江苏:统一核算标准,强化基金调剂
- 调整措施:对2014年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企退和事退采用统一的核算基数,缩小历史衔接差距;通过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向苏北地区企退人员倾斜补贴,平衡区域差异;
- 实施效果:基于2025年政策调整趋势测算,苏北地区企退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230元,视同缴费年限核算差距缩小40%,区域内待遇差距逐步拉近;
- 实操提示: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自己的视同缴费年限和核算标准,具体以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的实际核算结果为准。
不管是在职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想要退休后养老金更可观、生活更有底气,这3点实操建议一定要记牢:
1. 盯紧缴费:基数不虚报,年限不中断
- 在职职工:入职时就问清楚单位的缴费基数核定标准,定期通过社保APP查询缴费记录,核对基数是否与实际工资一致;发现基数不实的,先和单位沟通,沟通无果可向社保部门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 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尽量不要断缴;如果不小心断缴了,及时补缴,避免影响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积累。
2. 主动补保障:多一份收入,多一份安心
- 企业职工:如果单位有企业年金,一定要积极参与,这相当于免费享受单位的额外补贴,长期积累下来,退休后能多一笔不少的收入;
- 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缴费上限1.2万元,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具体优惠力度以当年个税政策为准),退休后多一笔稳定收入,补充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3. 关注政策:及时享福利,不错过倾斜
各地每年都会调整养老金,而且大多会对企退人员给予倾斜政策,比如高龄补贴、缴费年限补贴、艰苦边远地区补贴等。
建议每年年初关注参保地社保部门发布的调整通知,符合条件的及时申请,不要错过应享的福利。比如年满70岁的企退人员,很多地区都会在养老金调整时额外增加金额,年龄越大,倾斜力度可能越大。
养老金并轨是一个长期的过渡过程,制度统一已经实现,但待遇差距的缩小需要时间,可能需要一二十年的持续调整,但并非遥不可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差距本身,不如做好当下的缴费和保障规划。
毕竟养老金的多少,最终还是和自己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补充保障密切相关。在职时多一份用心,退休后就能多一份底气。你们身边企退和事退的养老金差距大吗?有没有遇到过缴费基数不实的情况?
我是月竹挽风,每天分享社保相关知识,帮你避开坑、守住权益。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1. 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通知;
2. 数据来源: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5年官方发布、人社部年度养老保险发展报告;
3. 风险提示:政策可能动态调整,办理前建议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或拨打12333热线确认最新要求;若遇到权益受损,可通过12345政务热线反馈维权;
4. 案例标注:本文广东、山东、江苏政策案例为公开权威信息整理,养老金具体金额基于2025年政策调整趋势测算;其余个人案例基于官方政策及实际场景虚构,无真实个人信息,具体以当地最新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