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体制内丰厚退休金时代或成过往,这两类人群受波及最深

发布时间:2025-11-24 19:21  浏览量:3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曾被视为“铁饭碗”配套福利的体制内高额退休金,正逐步告别“特殊化”时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25年发布的养老金调整通知明确,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办法统一,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这标志着“双轨制”残留的待遇差距正在加速缩小。在这场兼顾公平与可持续的改革中,2014年10月后退休的“中人”和同期参加工作的“新人”,成为受政策影响最深远的两大群体。

2014年10月我国启动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统一制度框架,“中人”作为过渡群体,其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四部分构成。

2026年起,这一群体将面临关键变化:职业年金领完即停。职业年金作为体制内补充养老保险,由单位缴8%、个人缴4%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账户余额÷计发月数”领取,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约11年),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约14年)。首批“中人”自2014年11月起领取职业年金,至2026年将陆续领完,直接导致养老金待遇回落。

北京某机关退休的王阿姨便是典型案例,她2015年5月退休时职业年金账户余额18万元,每月可领取约1295元,总养老金达8300元;2026年8月职业年金领完后,月养老金将降至7005元,降幅约15.6%。对这类群体而言,待遇调整并非“降福利”,而是职业年金作为阶段性补充保障的制度设计初衷,但其实际收入变化仍需提前应对。建议“中人”通过社保APP查询职业年金余额及已领取月数,必要时配置商业养老保险或个人养老金,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与“中人”的待遇微调不同,2014年10月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全程适用并轨后新规则,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组成,其核心变化是待遇与企业职工实现“同轨同权”。以往“进体制即养老无忧”的固有认知被打破,未来养老金高低不再由单位性质决定,而是取决于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余额三大核心因素,真正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对比案例清晰展现了新规则的公平性:某地社平工资8000元,25岁入职的体制内“新人”小明与企业职工小红,若均按100%社平工资缴费35年,退休后基础养老金均为28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均约2158元;差异仅在于补充养老金——小明有职业年金每月可领约3237元,小红若所在企业有企业年金,待遇将完全持平,无企业年金则月养老金为4958元。这意味着,“新人”的养老待遇天花板已不再由体制身份决定,补充养老金的有无成为关键变量。对“新人”而言,需重视社保连续足额缴费,跳槽时避免断缴或降基数,同时主动关注职业年金缴纳情况,缺乏补充保障时可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收优惠。

此次改革并非否定体制内养老保障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制度优化实现更可持续的公平。2025年全国养老金调整比例为2%,体制内退休人员月均增加123元至6271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62元至3152元,看似差距扩大,实则是基数效应导致的正常结果,而非待遇倾斜。政策明确基本养老金每年将按统一标准上涨,确保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破了“单位性质决定养老待遇”的旧格局,既保障了体制内人员的基本权益,也为企业职工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中人”而言,理性看待职业年金停发后的待遇变化;对“新人”来说,主动规划社保缴费与补充保障;对企业职工而言,随着企业年金普及和缴费基数规范化,未来养老待遇提升空间可期。这场改革不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自我完善,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让“老有所养”真正成为覆盖全民的坚实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