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了!职业年金领完139个月就停发?事退人员待遇要“缩水”?
发布时间:2025-11-24 14:43 浏览量:2
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职业年金已经成为2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钱袋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都没完全搞明白,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的发放规则完全不同——它可不是终身领取的,而是按照计发月数发放,领完就真的没了。这不免让人心里打鼓:当年满60岁的退休人员领完139个月职业年金后,每个月的收入会不会大幅减少?
说起来,职业年金并不是什么“老古董”,它是在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才诞生的新事物。
当时设计这个制度,主要就是为了打个补丁,确保改革后退休的“事退人员”拿到手的养老待遇,不会比改革前退休的同事差。
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统筹账户这个中间环节。个人和单位缴纳的每一分钱,都实打实地进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掏工资的4%,单位出8%,这12%的比例全都归个人所有。
这种独特的设计,让职业年金变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既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属性,也和完全自愿参加的企业年金不太一样。
职业年金的领取规则确实有点特别。工作人员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且办完所有退休手续后,才能开始领取职业年金。
每个月能领到多少职业年金,是有一个明确计算公式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 ÷ 计发月数。
这个计发月数和基本养老保险用的是同一套标准,主要看退休年龄:60岁退休对应139个月,55岁退休是170个月,50岁退休则有195个月。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男性事退人员60岁退休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里攒了13.9万元,那么他每个月就能领到1000元职业年金。这样领上139个月(差不多11年半),账户里的钱就领完了。
当职业年金个人账户里的钱领完后,退休人员就再也领不到职业年金这笔钱了,这意味着每个月到手的收入会比之前少一块。
但这是否意味着退休人员的整体收入会大幅下降呢?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
基本养老金这部分还是会照常发放,而且还会跟着国家政策水涨船高。从2014年改革到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已经涨了好几次。
从这些年养老金调整的幅度来看,虽然职业年金这部分没了,但基本养老金的持续上涨,多多少少能填补一些缺口。
其实,职业年金不一定非要按月领取。退休人员还有个选择——一次性把账户里的钱用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然后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领取待遇。
这个选择权给了退休人员更多的灵活性。不过要提醒大家,一旦选定了某种领取方式,后面再想改可就难了。
不同年龄退休的人,职业年金的领取期限也各不相同。女性干部或者女性工人如果55岁退休,计发月数就是170个月;要是50岁退休,计发月数更是能达到195个月,都比139个月要长不少。
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本质上就是两码事。基本养老金是可以领一辈子的,只要退休人员健在,就能一直领下去;而职业年金领完就没了,不提供终身保障。
另外,职业年金待遇一旦确定下来,在领取期间就不会再调整了,每个月都是固定金额。而基本养老金则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情况,时不时地上调。
还有个关键区别,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不算在养老金调整的基数里。这意味着每年养老金上调时,计算基数只包括基本养老金那部分,职业年金是不算在内的。
实际上,职业年金账户里的钱在领取期间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职业年金基金会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产生的投资收益都会计入个人账户。
这就是说,就算退休人员每个月都在领取职业年金,账户里剩余的钱还在不断地增值。
正因为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会产生收益,实际领取时间通常会比计发月数长一些。比如139个月的计发月数,实际上可能能领150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设计实际上延长了职业年金的发放时间,给退休人员提供了更长时间的保障。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慢慢落地,未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龄很可能会往后推,对应的计发月数也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以后退休的人每月领的职业年金会更多,但领取时间要相应缩短。
对于马上就要退休或者刚退休不久的人来说,职业年金确实是养老收入的重要补充;但对于已经领了十多年的退休人员,职业年金领完后,基本养老金就成了唯一的收入来源。
怎么通过其他方式来填补这块收入空缺,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