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中人”差距惊人?15-18年退与20年后差十年菜钱?
发布时间:2025-11-22 12:14 浏览量:3
最近不少2015-2018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中人”都在念叨:“同样干了三四十年,晚退几年每月养老金差好几千,十年下来能差出几十万,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甚至有人拿出自家账单对比,越算越觉得委屈。其实这种感受一点不奇怪,但这不是真的“亏损”,而是养老金并轨改革的过渡性政策导致的阶段性差异。2025年作为10年过渡期结束后的首个清算年,全国正在集中推进“中人”养老金补发工作,今天就用大白话结合最新政策和官方数据,把差距原因、补发规则讲透,让大家心里有本明账。
首先得说清楚谁是“中人”——简单讲,就是2014年10月1日养老金并轨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养老金计算很特殊,既要算改革前工龄对应的“视同缴费年限”,又要算改革后实际缴费的部分,相当于“跨了两个制度”。为了让改革平稳过渡,国家专门设了2014年10月到2024年9月这10年过渡期,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核心是“保低限高”,确保“中人”待遇不降低,这也是15-18年退休和20年后退休待遇有差距的根本原因。
一、差距到底有多大?官方数据算清差额
很多“中人”觉得吃亏,本质是过渡期的待遇兑现规则造成的。咱们用全国统一的核算逻辑,结合2025年最新公布的计发基数,算笔直观账:
假设某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地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9500元(全国均值,目前北京已达12700元、上海13500元,中西部省份多在7600-7800元区间),平均缴费指数1.0,视同缴费年限30年,实际缴费年限5年,60岁退休(个人账户计发月数139个月),职业年金账户余额8万元。
1. 2017年退休(过渡期第3年):
按老办法计算(以2014年工资标准为基数,每年按国家统一工资增长率调整):每月约5500元;
按新办法计算(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每月约7200元;
过渡期内新办法超出老办法的部分,2017年只兑现30%,所以实际到手养老金=5500+(7200-5500)×30%=6010元。
2. 2023年退休(过渡期第9年):
老办法计算金额:因每年按工资增长率调整,约6300元;
新办法计算:因计发基数上涨、实际缴费年限增加,约8500元;
超出部分兑现90%,实际到手=6300+(8500-6300)×90%=8280元。
3. 2025年退休(过渡期结束后):
不再执行“保底限高”,直接按新办法足额计算,因计发基数进一步提高、实际缴费年限增加到11年,新办法养老金约9300元,全额发放。
这么一比,2017年退休比2025年退休,每月初始养老金差约3290元,一年差3.95万元,十年确实能差出39万多元,这也是“差出十年菜钱”说法的由来。但关键是,这不是“亏了”,而是过渡期内待遇没全额兑现,差额部分一直都在。
二、差距为啥这么大?3个关键原因说透
1. 过渡期“超额分年兑现”规则: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过渡期内,新办法算出来的养老金如果比老办法高,超出的部分不会一次性发完,而是从2015年的10%开始,每年多兑现10%——2015年补10%、2016年补20%……2024年才补100%。15-18年退休的“中人”,兑现比例只在10%-50%之间,而2020年后退休的兑现比例达80%以上,2025年退休的直接全额享受,差距自然明显。
2. 计发基数逐年上涨:养老金里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都和退休地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就是计发基数)挂钩。2015年以来,全国多数地区计发基数年均涨幅在3%-5%,2025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超1.2万元,比2015年涨了近一倍。晚退休的“中人”赶上更高的计发基数,养老金自然水涨船高。
3. 实际缴费和职业年金积累不同: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改革后实际缴费只有1-4年,个人账户余额少,职业年金也没积累多少;而2020年后退休的实际缴费年限达6年以上,加上个人账户每年5%-7%的记账利息,还有单位和个人持续缴纳的职业年金(单位缴8%、个人缴4%),这两部分都能多拿不少,整体待遇就上去了。
三、15-18年退休的“中人”,真的亏了吗?
答案很明确:完全不亏,2025年还有大额补发兜底。
国家设置过渡期的核心目的,就是保障“中人”待遇不降低。15-18年退休的“中人”,初期到手养老金少,是因为超额部分没全额兑现,不是这部分钱没了。2024年10月过渡期结束后,2025年全国23个省份已陆续启动“中人”养老金最终清算补发,针对2014-2024年退休的“中人”,统一按新办法重新核算,把之前没发的超额部分一次性补全。
比如前面2017年退休的那位职工,新办法比老办法每月多1700元,之前只发了30%,剩余70%(1190元/月)会从2017年退休当月开始追溯补发,到2025年清算时,一共要补96个月,一次性补发金额就有114240元。而且这几年每年的养老金上调,也在不断缩小初期的差额,加上这次一次性补发,总体待遇并不会比晚退休的低多少。
还有两个关键点要清楚:一是老办法的计算基数每年都会按国家统一工资增长率调整,保障基本待遇不缩水;二是“中人”既能享受改革前工龄带来的过渡性养老金,又能享受改革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政策红利,长远来看待遇更有保障。另外,15-18年退休的“中人”已经多享受了近10年退休生活,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发展兴趣,这是晚退休人员没法比的。
四、2025年关键提醒:“中人”做好3件事,别漏了权益
1. 核对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就是2014年10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是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关键。一定要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APP,或去社保大厅核对系统记录是否准确,有误差的话,及时凭招工表、工龄证明等档案材料更正,不然会影响过渡性养老金计算。
2. 关注补发通知:2025年各地会通过单位、社保公众号、短信或社区通知补发事宜。收到通知后,要仔细核对补发金额,不清楚的可以要求社保部门提供明细,包括老办法金额、新办法金额、兑现比例、补发月数等,确保一分不少。
3. 保留相关材料:工龄证明、职务职称变动证明、缴费记录、退休审批表等材料要妥善保管,后续复核或更正信息时可能会用到,避免因材料不全耽误补发进度。
这里还要澄清两个常见误区:
• 误区一:“过渡期结束后养老金会降”?其实不会。2025年起只是不再执行“保底限高”,新办法核算更科学,加上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保障,绝大多数“中人”的养老金会比过渡期内更高。
• 误区二:“晚退休一定更划算”?也不一定。晚退休虽然基数高,但少享受了几年退休生活,而且养老金是长期领取的,15-18年退休的“中人”加上补发,总体权益完全不吃亏。
总结
退休“中人”的养老金差距,是养老金并轨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不是“亏了”,而是政策设计的“缓冲期”导致的待遇逐步兑现。国家花10年时间设置过渡期,就是为了确保改革平稳过渡,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吃亏,这也是“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的具体体现。
2025年的集中清算补发,就是给15-18年退休的“中人”兑现权益的关键节点,之前没拿到的差额都会一次性补回来。如果对自己的养老金有疑问,别轻信网上的传言,直接打12333社保热线,或联系当地社保部门、原单位人事部门咨询,把养老钱算明白、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