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看台走上教练席!没踢过职业也能成名帅

发布时间:2025-11-21 19:10  浏览量:3

关键话题很明确:没有职业球员履历的人,也能在绿茵场上执教成名。这条路在世界范围不是传说,在中国足球的语境里也不是孤例,且正被一批“学院派”“跨界派”走得越来越坚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ap9Gr2yN

放眼世界足坛,销售员出身的萨基曾经坐稳过AC米兰主教练席位;仓库管理员出身的罗杰斯能在英超、苏超的一线岗位指挥若定;手球教练员出身的雅尔丁带过法甲豪门摩纳哥队,“不俗成绩”四个字是对他那段岁月的公允注脚,如今他在阿联酋艾因队继续掌舵。这些名字摆在那儿,已经足够打破“非职业球员不可当教练”的固有偏见。

把镜头拉回中国。外教里,有心理学学士学位、心理医生执照的曼萨诺,曾在北京国安队、上海申花队、贵州智诚队都交出过“不俗成绩”;2017年,葡萄牙教练员博阿斯执教上海(海港)上港队,联赛亚军、亚冠四强,硬指标清清楚楚。再有更“神奇”的案例:阿塞拜疆联赛FC巴库队,年仅21岁的瑞典大学生伍加尔,凭玩了十年的《足球经理》游戏的经历上位主帅,并且在国内联赛和欧洲赛场拿到过“不俗的成绩”。这不是神话,是发生过的事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apAjEEJP

中国足球自己的“学霸型”教练,也值得一本正经地盘点。一位是年轻的贾顺浩,一位是资历深厚的周穗安。两条路径,两种风格,指向同一件事:路径多元,成才可期。

先说贾顺浩。山东青岛人,1988年出生。少年时代常去现场看青岛海牛队的甲A比赛,这种“看台教育”,往往是爱好变职业的起点。本科在济南的某所大学修读国际贸易专业,之后赴英深造,在拉夫堡大学拿到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再以英足总的全额奖学金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体育教育专业博士并毕业。语言面,他已经精通英、西、德三国语言。把这条履历按“学术含金量”和“职业相关度”两条轴摆一下,是典型的学院派强路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apDAelMa

他的执教起步点并不“惊艳”却非常扎实:留校担任伯明翰大学校队临时主教练,在训练与比赛的琐碎里打地基。期间工作学习考察过阿斯顿维拉青训学院、曼城、霍芬海姆等五大联赛球队,吸纳不同体系下的训练与比赛方法论。2017年学成回国,先在北京国安队施密特时期担任技术分析师,负责各个对手的比赛分析。技术分析师的价值,体现在对比赛趋势的把握、对对手习惯的拆解、对自身阵型的修补与迭代,这个岗位锻炼的视角,天然偏向“节奏点”和“结构点”的判断。

随后,他在重庆力帆队和大连人队,进入保罗·本托、贝尼特斯、崔康熙、何赛等大牌“杨帅”团队做助理教练,把数据、视频与训练场、比赛场串联起来,身份从“后台”走到“前台”。不同风格教练对节奏、阵型、逼抢、防线高度、定位球的侧重并不一致,这段经历,丰富的是“多系统兼容”的能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apEsTLgd

2023至2024年,35岁的贾顺浩担任中甲黑龙江冰城队主教练。首个赛季拿到中甲第八名,放在“初任主帅”的语境里,这是过关的分数。第二年因为球队成绩不佳,他主动辞去了主教练的职务,态度上干脆,职业选择上也明确。2025年~至今,他回到大连,担任大连英博队主教练李国旭团队的助理教练。本赛季升班马大连英博队能够排名中超中游,也有他的功劳。这种“从助教到主帅,再回到助教”的路径,说明他对岗位角色有清晰认知:在合适的平台上,用合适的方式帮助球队提升技战术的执行效率,而不是执念于头衔。

外界对他有个标签:拥有博士学历的教练员,是否是当下中国足球圈内“学历最高”的?此处信息有待官方确认。另有对比提到“之前好像是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硕士毕业的吴金贵”,这同属坊间印象层面的提法,也有待官方确认。薪资方面,关于他在大连人队贝尼特斯时期助教和黑龙江冰城队主教练时期的月薪“大约4万人民币左右”的说法,有待官方确认。涉及合同、薪酬这类节点,必须等权威信息落地,别靠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apHCKumk

把履历拆开贾顺浩的“核心定位”很清晰:以分析驱动训练与比赛,以多语言与跨文化沟通打通教练组与球员组的双向通道;在技战术层面,把“对手研究—训练设计—比赛执行—赛后复盘”的闭环做深做细。这种类型的教练,最容易在细节上摸出胜负手,比如对边路推进路径的选择、对高位逼抢的触发点、对反击中持球点与终结点的匹配、对死球环节的预案。这是学院派的强项,也是现代足球不可或缺的“后台算力”。

再看周穗安。关于其出生年份,素材存在笔误,暂无相关信息。他1975年进入广州市体校足球班,1978年考入广州体育学院足球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州体工足球队开始执教青训的说法,有待官方确认。1990至2002年,他数次担任广州(太阳神、吉利、香雪)队主教练,拿到过当时甲A联赛亚军,也有带队保级成功的经历。1996至1998年,担任过甲A深圳(飞亚达)队、甲B深圳金鹏队和云南红塔队的主教练。2004年,中甲赛季中途接任南京友友队主教练,最终拿到中甲中游成绩。2005年,担任八一南昌队主教练。2006至2009年,执教浙江(绿城)梯队和一线队,让球队在中超站稳了脚跟。之后,他担任广州恒大足校总教练,培养出多位优秀球员,其中有人入选中国国家队。至于他当下是否已退休,信息有待官方确认。

周穗安的路径,是典型的“系统内成长型”。从体育学院到体工队青训,再到一线队执教,最后回到足校做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他的价值,在于不同阶段对球队不同需求的理解:冲击阶段强调“气质”和强度,保级阶段强调“韧性”和稳定,站稳脚跟阶段强调“框架”和传承。教练的角色不是永远高举高打,更多时候是识别当下球队的“节奏点”,在有限资源下做最有效的配置。

把全球案例、外教案例与中国本土的两条路径并在一起,逻辑就顺了:足球并不把“职业球员经历”写入执教的唯一门槛。能够上位的共性,是方法论与执行力,外加对团队的组织和沟通。萨基、罗杰斯、雅尔丁,是跨界的成功;曼萨诺、博阿斯,是体系化训练与管理的范本;伍加尔,是“游戏理解—现实转化”的极端案例;贾顺浩、周穗安,一个是学院派前沿,一个是系统内匠人。共同点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到看台层面的讨论:大众普通球迷有没有可能通过学习深造成为职业教练员?素材里已经给了两个极端参照。一端是1998年年底,沈阳的一位老大爷球迷幸运地体验了几个小时的辽宁天润队主教练岗位,这更多是仪式感,是情怀福利;另一端,是天津本地一位足球知识非常专业、拥有心理学相关资质、在情感领域已有成就的球迷,他常年对中国队比赛和中超各队各场次做赛前预测与赛后复盘,被认为专业且到位,还为天津足球写过歌并亲自演唱。素材的观点是:如果他有机会继续在足球方面深造,看好他至少能成为中国足球“曼萨诺式”的教练。这类从“看台到替补席”的可能性,不是空谈,前面那串名字已经把路径说明白了,关键在“深造—实践—验证”的闭环,以及愿不愿意在琐碎中熬出方法论。

说到津门,现实:西班牙籍助理教练埃斯特乌的两年合同是不是到期?有待官方确认。如果能够继续留在天津津门虎队,对稳定教练组结构是加分项;如果无法留下,素材给出一个建议:尝试把贾顺浩“挖过来”。这条建议,逻辑点在于三方面——学院派方法论、技战术提升能力、薪资成本可能更可控。关于“成本”的说法,素材提到“据说”他在大连人队贝尼特斯时期助教和黑龙江冰城队主教练时期的月薪大约是4万人民币左右,这一信息有待官方确认。是否合适,不在于国籍标签,而在于具体岗位需求:你需要的是“训练课的主导者”,还是“对手研究的主脑”?是为年轻球员建立框架的“教学型”,还是冲刺阶段需要的“短期激活型”?对号入座,才能把人用好。

把视角再拉宽一点。学院派与跨界派的价值,在三个层面最容易落地。其一,训练内容的结构化与标准化,能把一套打法拆成阶段目标,把个人能力拆成可量化的指标,周而复始、稳步提升;其二,比赛指挥中的场景预案,会在事前把不同比分和对手调整的可能性写成“ABCD”方案,临场不是瞎蒙,是快速调用;其三,沟通与心理调适,尤其在密集赛程、连败压力或人员不整时,能用非对抗的方式把队伍重新拉回节奏点。这里面,曼萨诺的心理学背景、贾顺浩的分析师出身,都是可直接迁移的能力模块。

路径并不天然优越。学院派也可能“纸上谈兵”,跨界派也可能“知行断裂”。检验标准只有一个:有没有让球队在一个赛季、一段周期内,打出清晰的技战术轨迹,交付对应名次或阶段目标。黑龙江冰城首季中甲第八就是一种交付;次年战绩不佳主动辞职,是另一种职业选择的交付。职业足球,尊重结果,也尊重选择。

把讨论落在中国足球的当下。素材里说得很直白:从看球走向执教,不是天方夜谭。条件摆在那儿——学历路径可以走,实操平台也在慢慢增多,关键是愿不愿意沉下心在一线队、在青训、在数据分析的岗位,一步步把能力做实。中国足球要的不是“出身正确”的教练,而是“能把球队变好的”教练。职业球员出身当然是加分项,但不是唯一选项;非职业球员出身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积累与复盘,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主教练或助理教练。

对于天津津门虎队的建议层面,信息节点必须说清楚:埃斯特乌合同情况有待官方确认;引援与选帅是管理层权限,任何动向以官宣为准。素材提出的“如果他未能留下,也许下赛季可以把贾顺浩挖过来”的设想,站在看台的角度无可厚非。从专业视角这个设想的合理性,在于球队是否需要一个“以分析驱动训练与比赛”的助教核心,来稳定升班马节奏、优化中场组织与定位球执行,把“中游”的位置踩得更稳、更抗波动。若需求匹配,谈判空间与成本空间再去考虑;若需求不匹配,硬上也是徒劳。

再把目光投到“普通球迷能否转身执教”。素材里那位天津球迷,有心理学相关资质,能长期做赛前分析与赛后复盘,还能为城市足球创作歌曲,这些都是热爱、专业与表达的结合。要把热爱落地成职业,路径也并不神秘:系统学习、取得资格、进入岗位、在实践里迭代。伍加尔的故事给了“天降奇兵”的想象,曼萨诺、贾顺浩、周穗安的经历给了“稳扎稳打”的范式。两条路都在那儿,选择哪条,靠个人的偏好与韧性。

足球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的行业。对俱乐部来说,选教练要看能不能让球队在合适的周期内拿到合适的结果;对教练本人来说,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抽象的认知变成训练课上的具体内容、比赛里的具体执行。职业球员出身与否,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成败的,是能不能把“节奏点、持球点、终结点、轴心点”整合成一套运行稳定的体系,是能不能把看台上的热爱变成替补席上的方法论。

给个态度:把门槛从“你踢过什么”转向“你解决了什么”,这才是中国足球应有的选人之道,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