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套路揭秘:为何拼命招骑手?背后的算计太狠了

发布时间:2025-11-28 15:57  浏览量:3

深夜街头,一排排蓝色、黄色身影守在手机前,等待那声越来越少的接单提示音。

“别再做‘失业就送外卖’的梦了!”一位从业三年的骑手李师傅直言不讳,“现在这行已经饱和到连老骑手都抢不到单了。”他的话语间透着无奈,也揭开了外卖行业光鲜表面下的残酷真相。

你是否注意到,如今外卖送达速度快得惊人?这背后不是效率提升,而是无单可接的窘境。骑手们只能在商圈“趴活”,一人挂一两单成为常态。

表面上看,外卖市场依然红火。各大平台频频发布增长数据,创造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这份繁荣背后,是超过1000万骑手在有限的订单中激烈厮杀。

“平台公布的日订单量破亿,可你算过有多少人在分这杯羹吗?”一位行业观察者算了一笔账:假设1.2亿日订单,由1000万骑手分配,人均仅12单。扣除平台抽成、等餐时间、交通成本,日收入能有多少?

更残酷的是,这些订单的分布极不均衡。核心商圈单多骑手更多,偏远地区经常半小时等不到一单。有骑手苦笑:“现在不是在送外卖,就是在等外卖的路上。”

平台为何持续大量招募骑手?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成本控制逻辑。

骑手越多,平台越主动。当骑手数量饱和,平台就可以从容地降低单价、提高考核标准。一个站点配置300个骑手还是100个,对平台来说成本几乎不变,但谈判筹码却天差地别。

“你不干,后面有的是人等着干。”这句话已成为站点管理人员的口头禅。在某个二线城市,甚至出现了500人竞争200个全职岗位的激烈场面。

更令人心寒的是,从装备到保险,几乎所有成本都被转嫁给骑手自己。有骑手透露,光是购买头盔、工服、保温箱就花了近500元,而这些在几年前都是免费配发的。

“月入过万?那是2018年的老黄历了。”90后骑手小张晒出他的收入截图:连续工作28天,每天12小时,到手不足6000元。

单价持续走低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一单配送费在8-10元;到2023年,平均单价已降至5-6元;而今年,部分地区的起步价甚至跌破了4元。

“不仅要跟同行抢单,还要跟时间赛跑。”为了拿到平台的冲单奖励,骑手们不得不冒着交通危险超速行驶。数据显示,85%的骑手曾在送餐过程中经历交通事故或险情。

在这场游戏中,受伤的不仅是骑手。

商家同样苦不堪言。“一单外卖,平台抽走20%,骑手费用占10%,食材成本60%,最后落到手里的还不够交房租。”一位餐饮老板坦言,现在做外卖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消费者看似享受到了低价和快速配送,但实际上,品质正在暗中下降。为压缩成本,商家不得不选用更便宜的食材,减少分量,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

而平台呢?在持续的补贴大战中,它们也在流血竞争。2025年三大平台投入超1000亿补贴,但这些钱真正落到骑手和商家口袋的能有多少?

面对行业困局,单纯指责某一方面已无济于事。需要的是全行业的反思与改革。

从业者而言,是时候重新规划职业路径了。“送外卖可以是一份过渡工作,但不能是终身职业。”职业规划师王明建议,“年轻人在送外卖的同时,一定要学习新技能,寻找转型机会。”

对监管部门来说,需要尽快完善对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不能让“灵活就业”成为“毫无保障”的代名词。

对平台而言,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终将反噬自身。与其不断压低单价,不如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大,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

傍晚时分,李师傅看着手机屏幕上稀疏的订单提示,轻声说:“我们这一行,就像外卖箱里的饭菜,看着热气腾腾,其实早就凉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