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6亿、交付腰斩,理想汽车为何仍被寄予厚望?
发布时间:2025-11-28 13:32 浏览量:2
据媒体报道,理想汽车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令市场震惊的财报:营收273.65亿元,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8.21亿元;经调整(Non-GAAP)净亏损3.6亿元。这是理想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季度净亏损,也是其迈入“第二个十年”的第一道深坎。
然而,在冰冷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短期的阵痛,更是一个中国智能电动车企在技术浪潮、组织进化与全球竞争中艰难但坚定的自我重塑。
一次召回,11亿元代价背后的担当
2024年10月23日,一辆理想MEGA在上海发生起火事件。经内部调查,问题源于同批次车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10月31日,理想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这一负责任的举措虽赢得监管肯定,却也直接吞噬了超11亿元利润。
财报显示,若剔除MEGA召回预估成本,理想三季度毛利率可达20.4%,而非实际的16.3%。这意味着,召回事件拉低整体毛利率超过4个百分点,车辆毛利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20.9%跌至15.5%。
这11亿元的损失,不是经营失败,而是一次“成长的代价”。在中国车企普遍追求销量规模的时代,理想选择用真金白银为潜在风险买单,恰恰体现了自主品牌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用户安全的敬畏,远胜于短期财报的光鲜。
从“华为化”到“再创业”:一场深刻的组织反思
更值得深思的是,理想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组织变革。自2022年起,公司大举引入“华为系”高管,全面学习其职业经理人治理体系。然而三年实践后,CEO李想坦言:“我们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在财报电话会上,他罕见地用大量时间剖析这场改革的得失。他认为,创业公司与职业经理人模式并非流程差异,而是管理哲学的根本不同。在AI重塑产业的今天,敏捷、对话、聚焦用户价值的创业文化,远比层级森严的汇报体系更适合技术创新。
因此,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理想宣布“重返创业公司”管理模式。核心聚焦四点:更多深度对话而非汇报、聚焦用户价值而非任务交付、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资源、识别关键问题而非制造信息壁垒。
这一转向,不仅是理想的自救,更是对中国科技企业治理路径的一次勇敢探索——当规模膨胀时,如何不失创新锐气?理想选择相信自己最初的基因。
60亿砸向AI,押注“具身智能”的中国野心
尽管亏损,理想并未削减对未来的投入。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投入高达30亿元,全年预计达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60亿元。公司正全面自研芯片、基座大模型、底层操作系统及核心控制器。
李想提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判断:“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具身智能产品,就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在他眼中,车不应只是“带轮子的智能手机”,而应成为能迎接你、帮你停车、为你充电的“机器人伙伴”。
这一愿景,跳出了当前行业对屏幕尺寸、语音交互等“伪智能”的内卷,直指下一代人机协同的核心——物理世界的自主行动能力。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中国品牌能否定义未来出行规则的关键一跃。
出海中亚,迈向全球:中国高端制造的新叙事
在海外市场,理想也悄然迈出实质性步伐。2025年10月,首个海外授权零售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开业;11月,哈萨克斯坦门店落地。初期销售车型为L9、L7、L6——均为30万元以上高端增程式SUV。
这意味着,理想并未走低价倾销的老路,而是以技术、空间与智能化体验切入新兴市场。公司明确表示,2026年将逐步拓展至拉丁美洲、欧洲及东南亚,实现全球重点市场覆盖。
这种“高端出海”策略,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正从“卖产品”转向“输出品牌价值”,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重要一步。
989亿现金储备:弹药充足,但考验才刚开始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想账上现金储备高达989亿元,流动性极为充裕。这为其应对短期交付下滑和持续高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后盾。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巨额资金高效转化为技术壁垒、用户口碑与全球影响力?2026年L系列大改款能否兑现“重回增程式领先地位”的承诺?AI投入何时能反哺产品体验?这些问题,将决定理想是短暂回调,还是真正引领下一个十年。
结语:真正的理想,不在财报里,而在勇气中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百年征程,从“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模仿,到新能源时代的弯道超车,再到如今智能电动的原创引领,理想汽车的起伏恰是中国自主品牌进化的缩影。
在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车企不能再做追随者,而必须成为定义者。理想或许会经历更多风雨,但只要坚持技术信仰、用户至上与创业初心,它就有机会代表中国,为世界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汽车”。
毕竟,真正的理想,从来不在财报数字里,而在敢于为未来押注的勇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