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论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发布时间:2025-11-27 17:35  浏览量:1

说起监理的职业道德,不用讲那些绕口的大道理,核心就是四件事:守规矩、讲良心、不偏心、懂门道。这四件事环环相扣,少了哪一样,工程质量都可能出纰漏。

先说说“守规矩”,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工地上有明确的规矩,比如钢筋用多粗、混凝土强度要达到多少,《建筑法》里都写得明明白白。可有些施工队为了省钱,总想着钻空子。前几年有个新闻,某县城的桥梁突然塌了,查来查去发现,施工队把设计要求的16毫米钢筋换成了12毫米的,还少放了一半。更可气的是,当时的监理不仅没制止,收了施工队给的两条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最后桥塌了,监理和施工队的人都被抓了。这就是不守规矩的代价——拿别人的生命当儿戏,自己也得坐牢。

监理按图纸对照钢筋大小位置

“讲良心”就是不骗人、不藏着掖着。监理天天在工地盯着,哪儿有问题最清楚。可有些监理为了省事,或者收了好处,明明看到问题也不吭声。我认识个老监理,他之前在一个小区项目上,验收楼板的时候用仪器一测,发现混凝土强度不够——这要是交房了,时间长了楼板可能开裂甚至漏水。施工队赶紧塞给他一个红包,说“通融一下,赶工期呢”,建设单位也来催,说晚交房要赔违约金。但老监理没松口,硬是要求把那层楼板拆了重浇。后来业主知道了这事,专门给监理部送了面锦旗。你看,讲良心看似“得罪人”,实则是对大家负责。

“不偏心”也很关键。监理是夹在建设单位(出钱盖房的)和施工单位(干活的)中间的,得一碗水端平。现在有些监理觉得“拿谁的钱替谁办事”,总偏向建设单位,动不动就挑施工队的刺;还有的被施工队拉拢,对质量问题视而不见。我见过一个公路项目,施工队报工程款的时候多算了20万,监理一眼就看出来了,直接打了回去。施工队不服,说“你就不能给我们留点利润?”监理说“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要的一分不给”。后来建设单位知道了,反而更信任这个监理——毕竟不偏心才能把项目管好,避免双方扯皮。

最后是“懂门道”,也就是得有真本事。现在工地上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比如预制板建房、智能浇筑这些,要是监理啥也不懂,就算想守规矩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前两年有个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队吊装预制墙的时候,没按要求对齐钢筋就想灌浆。刚好监理是个懂行的年轻人,当场就喊停了:“钢筋对不齐,灌浆再结实也没用,地震一来墙就会倒!”后来重新调整了吊装位置,才避免了隐患。所以说,职业道德不是光有良心就行,得有真本事才能守住质量关。

前面说的四个核心,最终都要落到具体行动上。现在建筑市场的乱象不少,比如“阴阳合同”“层层分包”“虚假验收”,监理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跟这些乱象对抗。

给监理准备中秋月饼礼盒是常态

首先得“不贪小便宜”,这是最容易掉进去的坑。施工队想省事、想蒙混过关,最常用的招就是送礼——烟酒、红包、购物卡,甚至还有直接给现金的。我听说有个监理,收了施工队5万块钱,就给不合格的墙体验收签了字。后来业主装修的时候发现墙体是空的,一举报,监理不仅被吊销了执照,还被判了刑。反观我之前接触的一个监理团队,他们项目上有个规定:施工队送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收,实在推不掉的就上交公司。有一次施工队送了几箱水果,他们直接分给了工地的农民工兄弟。这样一来,施工队知道监理不吃“送礼”这一套,就只能乖乖按规矩施工。

其次要“盯紧关键处”,不能光打卡凑数。工地上有很多“隐蔽工程”,比如地基下面的钢筋、墙里的管线,这些地方看不见摸不着,最容易被动手脚。有个地铁项目就出过事,施工队为了赶进度,地基钢筋没绑牢就想浇混凝土,监理刚好巡查到,当场就喊停了。施工队负责人急了:“耽误一天进度要赔10万!”监理说:“要是现在不整改,以后地铁通了出事故,赔1000万都不够!”最后硬是等钢筋绑好验收合格了才让施工。这就是负责任——监理的“到位”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签文件,而是要盯在最危险、最关键的地方。

还要“嘴严手紧”守秘密。工地上有很多不能对外说的信息,比如建设单位的预算、设计图的细节,这些要是泄露出去,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利用,给项目造成损失。之前有个商业楼项目,监理的一个实习生把设计图拍了发朋友圈,结果被竞争对手看到,提前抢注了类似的建筑专利。最后公司不仅赔了钱,实习生也被开除了。所以监理不光要管质量,还得管好自己的嘴和手机,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拍的不拍。

监理也需要加强学习

最后得“不断学新东西”。现在建筑市场变化快,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要是监理跟不上,很容易被施工队“蒙骗”。比如现在流行的“绿色建材”,有的施工队用劣质材料冒充,不懂行的监理根本看不出来。我认识个老监理,都快退休了还天天看技术手册,跟着年轻工程师学用检测仪器。他说:“干我们这行,一天不学习就可能出错,出错就是大事。”这话很实在——职业道德里,“专业”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可能有人觉得,监理讲不讲职业道德,是行业内部的事。其实不是——咱们每个人都要住房子、走马路、过大桥,这些工程的质量,全靠监理把最后一道关。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监理的职业道德就是“安全锁”。前几年新闻里报的“楼歪歪”“墙脆脆”,查下来几乎都有监理失职的问题。要是监理能严格把关,这些问题根本不会出现。有个小区的业主说,他们交房的时候,发现监理全程跟着验收,连窗户的密封性都用喷水枪测试,墙面空鼓用小锤子挨个敲。这样的房子住进去,心里才踏实。现在很多人买房都先问“哪个监理公司监理的”,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监理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住房安全。

监理陪同质监站检查瓷砖空鼓情况

对建筑市场来说,监理的职业道德是“净化器”。现在有些施工队靠偷工减料低价抢项目,搅乱了市场。要是监理都能坚守原则,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验收,这些“歪门邪道”的施工队就没有生存空间。比如有个地方的建筑市场,以前乱象很多,后来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监理的管理,对失职的监理重罚,慢慢的,正规施工队越来越多,工程质量也明显提升了。这就是职业道德的力量——能倒逼整个行业往好的方向走。

对社会来说,监理的职业道德是“定心丸”。学校、医院、养老院这些公共建筑,质量要求更高,一旦出问题就是重大事故。去年有个学校扩建项目,施工队想用便宜的外墙保温材料,监理发现后坚决反对,说“这材料不防火,孩子的安全不能赌”。最后换成了合格材料,家长们都很感动。监理守好自己的岗,就是守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让大家都能安心。

要让监理都守住职业道德,不能只靠个人自觉,得从个人、公司、行业到政府,形成一套“组合拳”。

首先,监理自己得“心里有杆秤”。干这行的,得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手里的签字笔,签下去的是质量,更是人命。老监理常说“三个不签”:资料不全不签、质量不够不签、安全有隐患不签。每个监理都该把这句话刻在心里,不管别人怎么催、怎么诱惑,都不能突破底线。平时多学技术,多积累经验,让自己有本事、有底气去把关。

其次,监理公司得“管得严”。有些公司为了接项目,对监理的失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在害行业也害自己。好的公司会把职业道德纳入考核,干得好的奖励,违规的重罚。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只要发现监理收礼,直接开除并上报行业协会;要是因为监理失职出了问题,公司还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一来,监理就不敢轻易违规了。公司还得经常组织培训,既讲道德规范,也教新技术,让监理有能力、有动力守好岗。

然后,行业协会得“立好规矩”。协会可以搞个“信用档案”,把监理的表现都记下来,守规矩的优先推荐项目,违规的列入“黑名单”,几年内不准干活。还可以经常搞些“优秀监理”评选,把那些守原则、有本事的人树为榜样,让大家有学习的目标。这样一来,整个行业就会形成“比道德、比专业”的好风气。

监理协会对行业内监理职业行为进行调研

最后,政府得“查得狠”。主管部门要经常去工地检查,不光查施工质量,更要查监理的履职情况。对那些失职渎职、收受贿赂的监理,要依法严惩,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执照的吊销,该坐牢的坐牢。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让业主、农民工都能参与监督,发现问题随时举报。只有让违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监理才不敢越雷池一步。

说到底,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守规矩、讲良心”这六个字。建筑市场的乱象并不可怕,只要每个监理都能守住自己的岗,公司管好自己的人,政府把好监管关,就能让“楼歪歪”“墙脆脆”越来越少。毕竟,我们建的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个温暖的家、一条条安全的路。监理多一分责任,我们的生活就多一分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