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人钱财,替人尽孝!“装孙子”,正在职业化
发布时间:2025-11-27 14:15 浏览量:1
文 |姑苏九歌
编辑 |姑苏九歌
北京西城区的王阿姨最近多了个"干儿子",中秋那天,26岁的小李提着月饼上门,陪她聊了三小时家常,帮着给远在加拿大的儿子视频时"搭戏",临走时王阿姨塞给他200块钱。
这不是亲戚走动,是她在"银发陪伴"小程序上买的"代际陪伴服务"。
2025年的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到了20.8%,越来越多老人开始像王阿姨这样,花钱"租"个年轻人陪自己。
"外包儿女"这词儿听着挺新鲜,其实就是把传统孝道里的"陪伴"拆出来,变成了一门生意。
你可能会问,子女呢?王阿姨的儿子在国外定居五年,每年最多回来一次。
国家统计局数据摆在那儿,2.9亿流动人口里,不少年轻人一年到头见不着父母几面。
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更够呛,日均通勤2.6小时,下班回家只想瘫着,哪有精力天天陪老人?
这就给了"代际陪伴师"生存的空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去年的报告说,独居老人抑郁倾向发生率快到四成了。
这些老人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个人说说话,缺的是有人记得自己的生日,缺的是去医院时身边有个能跑腿的人。
王阿姨就说:"我不是缺那200块,是缺个能听我念叨老故事的人。"
这门生意到底怎么做起来的?得从浙江那个大学生小C说起。
去年秋天,她在二手平台发了个帖子:"陪逛西湖、陪看桂花,50元/小时,主打倾听。
"本来想赚点零花钱,没想到第一个客户是位72岁的退休教授,就想找人陪自己去满觉陇看桂花,说"年轻时跟老伴儿每年都去,现在走不动了"。
小C陪教授走了一下午,听他讲过去的教学故事,帮他拍了发朋友圈的照片。
结束时教授多给了她200块,说"下次再来陪我聊聊"。
后来小C干脆拉了个团队,专门做"代际陪伴",现在他们团队月收入稳定在2到3万。
这样的团队全国不少,大连有个"假儿子团队",从最初9个人扩张到现在上千人,服务清单列了12项:陪诊、购物、节日陪伴、教用智能手机,甚至包括"帮老人跟物业吵架"。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买单?价格其实挺灵活,50块陪诊一次,过节全天陪伴能到500块。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这行市场规模已经到了127亿,一年时间里翻了快一倍。
BOSS直聘上"代际陪伴师"的搜索量去年涨了320%,不少Z世代觉得这工作"比坐办公室有意思"。
上海一个从业者小周就说:"我陪过一个爷爷学用打车软件,他学会后给我发了200块红包,那成就感比KPI达标强多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
有网友说"这是把亲情明码标价,太功利了"。
但你去养老院转一圈就知道,有些老人因为子女不常来,连护工都敢怠慢。
大连那个团队就接过不少"防欺负"的委托,说白了就是花钱雇个人定期来"撑场面",让别人知道"我家有人"。
上海某养老院的李院长跟我讲过个事儿:每到周末,院里就跟"比子女大会"似的,谁家孩子开什么车、带什么礼物,老人们都门儿清。
有个独居的张大爷,因为子女在外地,总觉得在院里抬不起头。
后来他每周六都"雇"个年轻人来探视,提着水果在院里转一圈,跟他"爸长爸短"地叫。
这就是面子社会的现实,老年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特别强,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心里就堵得慌。
"探视陪护"服务周末预约率能到82%,不少客户就是冲着"让别人看见"来的。
但你要说全是演戏,也不尽然。
"临时孙女"小林跟我讲过她的经历,她陪80岁的陈奶奶服务半年,奶奶教她织毛衣,她教奶奶拍短视频。
有次奶奶突然拉着她说:"我那套老房子,想给你留间屋。"小林吓了一跳,赶紧说"您别这样,我就是来工作的"。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做过个研究,说这种商业关系很容易模糊边界,你收了钱,却忍不住投入真感情;老人付了费,却把你当亲人依赖。
这行现在挺乱的,38.2%的服务连正式协议都没有,出了问题根本没处说理。
有老人反映"付了钱人没来",也有年轻人吐槽"陪聊三小时,老人硬要介绍对象"。
北京市老龄办今年拟推行的"代际陪伴服务规范"正在征求意见,据说要规定服务时长、内容,还要给从业者上"老年心理课"。
规范是好事,但人心这东西,哪是规章制度能框住的?
除了商业服务,今年网上还流行起另一种玩法。
有个叫《陌生人爸妈出门互助条约》的帖子火了,大概意思是"我帮你在深圳的爸妈买降压药,你帮我在哈尔滨的爸妈铲雪",现在已经有10万多人加入这个承诺联盟。
深圳女孩小吴和哈尔滨男生小张就是这么认识的,小吴帮小张妈妈挂过专家号,小张帮小吴爸爸修过暖气片,现在两人每周都会拉着双方老人视频,跟一家人似的。
这种"共享儿女"模式,比花钱买服务多了点人情味儿。
医院里常见年轻人帮老人扫码打印报告,公交站总有人教老人用乘车码,这些微互助行为正在形成一张无形的网。
"银龄互助"小程序上,127万注册志愿者已经提供了380万次服务。
95后志愿者小唐说:"我帮过一个爷爷调手机音量,他后来给我带了俩月自家种的西红柿,这种交换比钱实在。"
费孝通先生说的"差序格局",在现在这个陌生人社会里好像有了新变化。
以前亲情是按血缘亲疏排的,现在可能是按"谁帮过我"来排。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的报告里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前,民间自己先摸索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时间银行"就是个例子,年轻人现在帮老人,存下"服务时间",等自己老了再兑换别人的帮助。
说到底,"外包儿女"也好,"共享儿女"也罢,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老龄化的压力,照出了代际疏离的无奈,也照出了人们对温情的渴望。
商业代偿能解燃眉之急,但永远替代不了真感情;社会互助有温度,但需要长期信任积累。
真正的出路,可能还是得靠"政策保障+市场服务+社会互助"这三维体系,让子女有时间陪父母,让服务有规范可依,让陌生人愿意伸出援手。
当传统孝道遇上现代性冲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代际伦理?或许就像那个帮老人调手机的小唐说的:"不用非得'孝'那么沉重,能多一点'在乎'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