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呼吁平衡“老人、中人、新人”养老金?3个原因太实在
发布时间:2025-11-21 21:01 浏览量:2
最近不少人呼吁人社部出手,缩小2014年10月前退休的“老人”、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和新参保“新人”的养老金差距。按理说养老保险改革是为了打破“双轨制”、实现更公平,可为啥反而引发这么多呼声?今天用大白话把背后的核心原因拆透,把三类人的待遇差异说清楚,就明白大家的诉求到底有多实在。
先简单科普下三类人的划分:2014年10月养老保险改革前退休的是“老人”,按老办法(职务+工龄)计发养老金;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是“中人”,有10年过渡期(2014-2024年),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构成;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是“新人”,直接按新办法领养老金。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执行中,三类人的待遇差距让不少人觉得不平衡。
一、核心原因一:“中人”夹在中间,待遇算不清、补得慢
这是呼声最高的关键问题。“中人”在改革前没缴过社保,那段工龄算“视同缴费年限”,国家专门设了过渡性养老金来弥补差距,还规定过渡期内“新老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可实际操作中,不少“中人”退休时只能先领预发养老金,差额补发迟迟不到位。
比如2018年退休的某事业单位职员,新老办法核算后每月差1500元,按规定2018年补80%、2019年补90%、2024年补满100%,但直到2025年才拿到全额差额,前几年的欠账拖了好几年才补上。更让人头疼的是,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涉及社平工资、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等一堆复杂指标,普通退休人员根本算不懂,总担心自己的工龄漏算、系数算低,导致该拿的待遇少拿了。
二、核心原因二:待遇调整不同步,差距越拉越大
“老人”的养老金每年跟着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政策走,涨幅稳定在3%-5%,多年下来累积涨幅不小;“新人”刚退休时养老金基数不高,但随着缴费年限增加和社平工资上涨,后续增长逻辑清晰,未来预期明确;而“中人”的待遇调整夹在两者之间,既没有“老人”的稳定涨幅保障,又不像“新人”有清晰的增长路径。
更关键的是,部分地区的过渡性养老金没跟上社平工资的涨幅。比如某三线城市,“老人”每年养老金能涨3%左右,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自2014年以来就没单独调整过,原本不算大的差距,逐年累积后越来越明显。还有些“中人”退休早,过渡期内只拿到部分差额,和晚退休、能拿全额差额的“中人”比,待遇又差了一截,心里更不平衡。
三、核心原因三:“老中新”基础待遇有落差,“中人”最委屈
“老人”的养老金按改革前的标准核算,虽然当时基数不算特别高,但胜在计算方式简单、调整稳定,多年下来待遇不算低;“新人”刚参加工作时缴费基数低,退休初期养老金可能比“老人”低不少,但胜在缴费透明,个人账户累积清晰,而且有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等补充保障,未来增长有盼头。
最委屈的是“中人”:不少“中人”的工龄、职务和“老人”差不多,甚至更长,但因为按新办法核算,再加上过渡性养老金补发延迟,到手的养老金反而比早几年退休的“老人”少。比如同单位的两位科长,一位2014年9月退休(老人),每月领6500元;另一位2016年退休(中人),预发养老金只有5800元,直到2024年才补到6600元,这八年里每月少拿几百元,换谁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还有两个现实问题,让诉求更强烈
一是地区执行不一致。有的省份2025年初就批量补发了“中人”差额,有人一次性补了近4万元;可有的省份还在核对数据,部分“中人”至今没拿到全额差额,同是“中人”,不同地区的待遇差距让人难以接受。二是“新人”的补充保障优势显现,机关事业单位的“新人”有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职业年金,退休后能多领一笔钱,而早期“中人”的职业年金缴纳年限短,这部分补充待遇又拉开了差距。
其实大家呼吁平衡,不是否定养老保险改革,而是希望让“中人”这个过渡群体的待遇更透明、更合理。比如简化过渡性养老金的核算方式,让退休人员能算明白自己该拿多少;加快差额补发进度,避免多年拖欠;统一各地的调整政策,让三类人的待遇增长更同步。
养老保险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思路本身没问题。但“中人”作为改革的“夹心层”,承担了过渡的成本,他们的合理诉求值得关注。希望后续能有更细化的政策,把核算标准、补发流程、调整机制理顺,让三类人的养老金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真正实现改革追求的公平目标。
如果是“中人”群体,建议带身份证去社保局查清楚自己的视同缴费年限和过渡性养老金核算明细,有疑问及时打12333咨询;要是还没收到差额补发,可联系原单位人事部门跟进进度,别稀里糊涂少拿了应得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