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人员的尴尬,体制内工作体制外身份!
发布时间:2025-11-26 08:26 浏览量:2
体制内干着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很多编外嘴上骂着身体挺诚实
体制内编外这事,说难听点,外人真不晓得里面啥情况,只看到家门口挂个牌子,家里人就觉得有面子,觉得娃“进机关了”,换言之,好像一步到位了。熟人面前一说单位名字,目光马上都聚到他身上,结果工资一问,场面一下安静。
有个例子挺典型,县里住建局小李,93年的,本科,校招进企业干了两年,天天出差,他妈在电话那头说:“回来嘛,在家门口找个安稳点的,我和你爸不晓得哪天倒下了。”他一咬牙,辞职,准备考公。结果一年考了三次,成绩差一点点,他爸急得在村里说:“我儿子在政府上班了。”其实就是劳务派遣合同工,一个月到手三千多,加上值班补贴,勉强四千。
每天早上七点四十,他到单位,领导还没来,他先把办公室灯打开,再去一楼大厅看一下群众是不是排队了。接电话、跑档案室、打字、做表、送材料,前台窗口有人吵架,他去劝,下午要下乡摸底,他提着包跟着正式编制的小张一起去,回来的时候天都黑透了。年底考核,材料几乎都是他熬夜弄出来的,签名字的时候,签前面几个领导和正式工的名字,轮到他那一栏写“派遣人员”,心里咋想他自己也不说。
单位里对他咋样呢,人不坏,但就是那句话,“你是合同工,这个印章你还是别盖”“这个会你在外面等一下”,发年终奖,别人一个信封,他半个,理由是“编外有编外的政策”。下午茶聊天的时候,有同事说:“你这么能干,明年肯定能考上,忍一下。”说不准哦,明年能不能进,谁都不敢打包票。
他堂姐在医院也是编外,护士岗,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班,夜班排得满满当当,病人家属不分你是啥身份,他态度慢一点马上投诉,科室出了事先问谁?先问这些最便宜的劳动力。“你们年轻人,多干点锻炼自己。”领导一句话,这些人啥都接着。月底发工资,堂姐手机上跳出来三千二,她手机在病房门口柜子那儿一看,默默锁屏,转身进去给病人倒水。
这种工作到底适合谁?旁边人看得清楚一点。那些还在考公路上的年轻人,像小李这种,白天上班,晚上刷题,周末跑到市里上辅导班,一年两年,说不定三年四年,说实在话,这工资撑得起这段时间,心里还能想着“我是在体制内积累经验”;那些三十五往上,从企业里熬出职业病的,上有老下有小,退无可退的人,他们反正也过了考试年龄了,能在县城机关里混个稳定社保,每个月固定发钱,关键离家近,家里老人孩子有事,可以马上赶回去,他们嘴里骂待遇低,脚步还是挺快地往单位走。
亲戚之间其实误解挺多,小李回老家吃饭,叔伯在桌上说:“现在年轻人好命,在政府上班,又不风吹日晒。”他爸不太懂细节,只会跟着点头,不晓得儿子银行卡里扣完房租、车费、培训班钱,月底剩一千多,谈对象都不太好意思开口。亲戚小孩听说他在机关,说:“表哥太厉害了,以后要给我盖章。”小李笑一下,说:“说不准哦。”
有些人是真有退路,他女同学前两年也是编外,干了一年,发现这工资在城里连自己都养不住,家里又给了一点钱,干脆出去做销售,现在一个月七八千,偶尔在朋友圈发出差照片,底下还有以前同事留言“羡慕”。像小李这种,家里条件一般,再换工作就又要重新起步,他爸妈也接受不了他离开机关,说“好不容易进来了”。
好多编外嘴上说“早晚要走”,早上打卡最积极,中午吃饭大家围着吐槽,吐着吐着下午又给领导送材料,晚上加班还顺手把办公室窗户关好,灯关了才走。真心的,外面人看着体面,里面人各有各的算盘,不晓得再过几年,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把“编外”这两个字摘掉,有多少人就这样一直干到合同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