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钱提醒!12.1个税扣除确认启动,APP操作超简单,别漏享福利

发布时间:2025-11-26 23:07  浏览量:3

年底最该盯紧的省钱事来了!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12月1日正式开启,截止到12月31日就结束,全程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操作,花三五分钟核对或填报,明年发工资能少扣税,年度汇算还能退钱,养娃、赡养老人、还房贷的家庭千万别漏,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很多人觉得“去年填过不用管”,其实这步根本不能省。一方面系统不会自动延续上一年扣除信息,不确认就默认放弃享受,明年每月发工资都会多缴税;另一方面要是今年家庭情况有变动,比如孩子满3岁、换了租房地址、考了职业资格证,不及时更新就没法享新增扣除额度,白白亏了钱。尤其上有老下有小还还房贷的上班族,每月最多能享7000元扣除额,按对应税率算,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税,没必要因疏忽错过。

7项扣除标准全明确,关键细节别踩错

目前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共7项,覆盖养娃、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刚需场景,扣除标准都是官方定好的,记好核心规则就能填对,不用瞎琢磨:

1.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每个宝宝每月2000元,父母可选一方全扣,也能双方各扣50%,扣除方式定好后一年不能改,娃满3岁会自动转子女教育扣除,记得核对信息。

2. 子女教育:3岁至博士阶段都能享,每月2000元/孩,父母扣除比例合计不能超100%,孩子境外上学要上传录取通知书等佐证,毕业后得及时填终止时间,不能继续扣。

3. 赡养老人:父母满60岁即可,独生子女每月3000元,非独生子女要和兄弟姐妹分摊额度,每人每月最多1500元,只要有兄弟姐妹,就不能按独生子女填报。

4. 住房贷款利息:首套房贷款每月1000元,最多扣20年,夫妻只能选一方扣除,和住房租金不能同时享受,婚后买房别双方都填,避免违规。

5. 住房租金:没自有住房租房就能享,直辖市、省会每月1500元,百万人口城市1100元,少于百万人口城市800元,夫妻同市租房只能一方填报。

6.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每月400元,最多扣48个月,职业资格证考证当年一次性扣3600元,自学考试得拿到单科合格证书有考籍后,才能填报享受。

7. 大病医疗:医保报销后自负医药费超1.5万元的部分,年度汇算时在8万元限额内据实扣除,记得留存好缴费凭证,方便后续核查。

另外还有个隐藏福利,个人养老金每年最多能扣12000元,缴存后既能抵税,投资收益还暂不征税,领取时仅按3%缴税,12月底前缴存才能享2025年退税额度,错过就清零,开通账户的别遗漏。

3分钟实操指南,两种情况对应操作

个税扣除确认流程超简单,新手也能快速搞定,分两种情况对应操作就行,不用跑线下:

情况1:信息无变化(一键带入)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首页点击“专项附加扣除填报”,选择“2026年度”,再点击“一键带入”,核对去年的扣除项目信息,确认没误差后提交,1分钟就能完成,后续等着享扣除就行。

情况2:信息需修改/新增(三步搞定)

1. 新增项目:比如孩子刚满3岁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今年考了证新增“继续教育”,点击对应项目,按提示填娃的信息、考证时间等内容;

2. 修改旧信息:租房地址变更、扣除方式调整、老人信息更新等,找到对应扣除项目,直接修改内容并保存;

3. 整体核对:确认所有项目没重复填报,比如房贷和租金别同时填,扣除比例没超标准,没问题就提交,完成后能在APP里查到填报记录。

填报避坑提醒,守住纳税信用不踩雷

享受退税是正当福利,但如实申报是义务,这几点要记牢,避免踩坑影响信用:

1. 不虚假填报:税务部门会通过大数据核查,比如核对子女学籍、房贷记录、租房信息等,虚假填报会影响纳税信用,进而影响贷款、买房,发现填错要及时在APP里修改作废,再更正年度汇算;

2. 留存关键凭证:租房合同、子女学籍证明、大病缴费单、职业资格证书等,要留存5年,后续税务抽查时能及时提供,避免无法佐证享受扣除;

3. 别错过截止期:12月31日是硬期限,逾期没法补扣,建议早操作避开最后几天的系统拥堵,别等临近截止才想起,万一遇到问题没时间处理就亏了。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每一项都对准家庭刚性开销,是国家给普通人的减税福利,花几分钟确认信息,就能实实在在减少税负,尤其普通上班族和有家庭负担的群体,更要重视起来。早确认早享受,别因一时疏忽错过省钱机会。

今年有新增的扣除项目吗?填报时有没有遇到过扣除比例分不清、信息修改难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经验,互相提醒别漏享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