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扣除确认12月1日开始!正确填报多退钱,14个坑别踩雷
发布时间:2025-11-21 19:31 浏览量:3
各位朋友注意了!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从2025年12月1日正式启动,一直到12月31日截止,就这一个月窗口期,千万别错过。这事儿直接关系到你2026年每个月到手工资多少,填对了能合法多退不少钱,填错了不仅拿不到优惠,还可能被税务部门提醒更正,既麻烦又吃亏。今天就用大白话,把确认流程、7项扣除标准和14个高频坑讲透,都是官方明确的规则和真实数据,看完不用懂复杂税务知识,直接就能上手操作。
先跟大家交个底,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不是新政策,但每年都得确认一次,相当于“激活”下一年的减税福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十四五”期间相关优惠政策已减免个税5800亿元,仅上一轮汇算就有超过1亿人享受专项附加扣除,其中30-55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是主要受益人群,人数和减税金额占比都超八成。简单说,月工资超过5000元的部分要缴个税,而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7项支出能定额减免,相当于国家给的“民生红包”。12月不确认,2026年1月起就会暂停扣除,得等补确认后才恢复,中间的优惠就白白漏掉了,一定要重视。
一、3分钟搞定确认!3种情况对应操作(超简单)
确认全程都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操作,不用跑线下、不用填复杂表格,分3种情况对应处理,手机操作熟练的朋友几分钟就能搞定:
1. 信息没变动(最常见):登录APP后,首页会弹出“2026年度专项附加扣除开始确认啦”的提示,直接点击“去确认”;或者通过“首页→专项附加扣除填报”进入,选择“一键带入”,系统会自动把2025年的信息同步过来。核对一下扣除项目、金额、扣除方式没出错,点击“一键确认”,显示“提交成功”就完事了。
2. 信息要修改(比如换工作、调整扣除比例):先按上面的步骤“一键带入”2025年信息,在待确认列表里找到要改的项目(比如赡养老人的分摊比例、子女教育的扣除人),点击“可确认→修改”,改完后返回再点“一键确认”。比如之前夫妻各扣50%子女教育,现在想让收入高的一方全扣,直接在修改界面调整就行,扣除方式一旦确定,2026年一整年都不能变。
3. 新增扣除或首次填报(比如新添宝宝、开始还房贷):不用点“一键带入”,直接在APP首页进入“专项附加扣除填报”,选择扣除年度“2026”,再选对应的项目(比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住房贷款利息),跟着提示填信息即可。首次填报要准备好相关佐证材料(比如房贷合同、子女学籍信息),但不用上传,留存好备查就行;如果是子女在境外接受教育,要记得上传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资料。
二、7项扣除标准记牢!都是定额优惠,不用算糊涂账
很多人搞不清每项能扣多少,其实都是固定标准,直接对照看就行,不用自己算,全年能省多少税一目了然:
扣除项目 每月扣除标准 核心要求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每个宝宝2000元 父母可一方全扣或各扣50%,扣除方式一年不变
子女教育 每个子女2000元 覆盖幼儿园到博士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公办、民办、境外教育都能享
继续教育 400元/月(学历教育)或3600元/年(职业资格教育) 学历教育最长扣48个月,职业资格证需在国家目录内,且批准日期在纳税年度内
住房贷款利息 1000元 仅限首套房,夫妻只能一方扣,最长扣除20年,一生只能享受一次
住房租金 800元/1100元/1500元 按城市级别划分,和房贷利息二选一,夫妻同城只能一方扣
赡养老人 独生子女3000元/月,非独生子女最高1500元/月 仅限年满60岁的父母,或子女均去世的年满60岁祖父母、外祖父母
大病医疗 年度限额8万元 医保报销后自付超1.5万元的部分,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可扣
补充个实用信息:除了这7项专项附加扣除,个人养老金每年还能享受12000元的扣除额度,不过这属于其他扣除项目,不用在本次专项附加扣除确认中操作,单独按规定填报即可。而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税率是3%;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税率是10%,扣除额度越高,省的税就越多。
三、14个高频坑千万别踩!很多人栽在这些地方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不少人明明符合条件,却因为填错信息没享到优惠,甚至面临税务风险,以下14个坑一定要避开,每个坑都附官方纠正方法:
1. 婴幼儿照护扣除比例超100%:同一宝宝,父母双方填报的扣除比例加起来不能超过100%,只能选一方全扣或各扣50%。
2. 子女教育扣除比例超100%:同一子女的教育支出,夫妻双方扣除比例合计不能超100%,扣除方式一年不变。
3. 子女毕业未终止扣除:子女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后,要及时录入终止时间,否则继续扣除属于违规。
4. 非独生子女按独生子女扣赡养老人:只要有兄弟姐妹,哪怕对方无赡养能力,每月最多扣1500元,兄弟姐妹合计不超3000元;仅当其他兄弟姐妹均去世时,次年可按独生子女3000元/月扣除。
5. 赡养老人填了岳父母/公婆:被赡养人仅限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均去世的祖辈,配偶的父母不算,填了也无效。
6. 父母未满60岁填祖父母扣除:子女健在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符合扣除条件,只能等父母年满60岁后填报。
7. 非目录内证书填继续教育:阿里云认证、茶艺师、保育员等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证书,不能享受继续教育扣除。
8. 国外证书填继续教育:仅中国境内接受的学历教育和颁发的职业资格证能扣,国外证书不符合要求。
9. 职业资格证后续培训重复扣:继续教育扣除仅限取得证书的当年,后续进修、年审等不能再扣。
10. 大病医疗填了总费用:只能填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超1.5万元才符合条件,可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准确金额。
11. 婚后房贷双方都按100%扣:婚后共同购买的首套房,只能选一方全扣,另一方不能扣;仅婚前各自首套房贷,婚后可各扣50%或选一方全扣。
12. 二套房房贷继续扣:首套房贷款利息扣除仅限一次,已享受过的,再买房不能重复扣除。
13. 房贷和租金同时扣:夫妻双方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扣除,只能二选一。
14. 夫妻同城都扣住房租金:主要工作城市相同且无自有住房的,租金只能由一方(承租人)扣除,不能双方都填。
如果发现已申报信息有误,可登录APP通过“办税→扣除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修改和作废”,选择对应年度修改或作废。
四、两个实用提醒,让优惠不打折
1. 留存佐证材料:填报时不用上传材料,但房贷合同、学籍证明、大病医疗票据、职业资格证书等要留存5年,税务部门抽查时需要提供,拿不出来可能要补缴税款。
2. 有变动及时改:2026年如果情况变了(比如新增宝宝、房贷还清、老人去世),不用等年底,随时在APP里新增或删除项目,避免多扣或少扣。
最后说句实在话: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是国家聚焦民生的惠民政策,每一分优惠都能切实减轻家庭负担。12月1日到31日就这一个月,花3分钟确认一下,2026年就能多拿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特别划算。操作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入口、填不明白,可拨打12366税务服务热线咨询,或在个税APP里看官方教程。
你已经开始确认了吗?有没有遇到填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让更多人避开坑、享到优惠,一起合理合规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