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早退“中人”补钱实算:3个硬规则+真实数据 自己能算清
发布时间:2025-11-26 22:51 浏览量:3
2014年10月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中人”成了特殊群体——特指2014年9月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后退休,且累计缴费满15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2015-2018年早退的“中人”,正赶上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2024年9月),养老金补发是大家盼了多年的事。其实补钱就是“新老办法算差额,按年定比例补”,用各地真实数据和实测案例,跟着步骤算,就能弄明白自己该补多少,心里有底。
先把核心逻辑说透:“中人”养老金会算两笔账,新办法和老办法对比,新办法高出来的部分,按退休年份对应的比例补发;要是新办法更低,就按老办法发,保证待遇不降低,补发的就是这部分“该得的差额”。
一、3个硬规则:直接定补钱多少,各地都按这个来
规则1:退休年份对应固定比例,2015-2018年明确无争议
过渡期补发比例是国家统一标准,逐年递增,2015-2018年的比例如下:
- 2015年退休(2014年10月-2015年12月):补差额的10%
- 2016年退休:补差额的20%
- 2017年退休:补差额的30%
- 2018年退休:补差额的40%
举个例子,每月差额1200元,2015年退休每月补120元,2018年退休每月就能补480元,年份越靠后,比例越高,月补发额越多。
规则2:视同缴费年限是关键,档案为凭,少一年少一笔
视同缴费年限就是2014年9月前的连续工龄,是过渡性养老金的核心,必须有档案里的录用表、工资单佐证:
-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14年9月前的正式工龄默认计入,无需额外证明
- 企业转事业人员:国企、集体企业改革前的工龄,需档案明确记载才能认定
甘肃一位2018年退休的干部,视同缴费年限38年,比同条件25年工龄的人,仅过渡性养老金每月就多500余元,累计补发差额超3万元,可见工龄越长,补得越多。
规则3:计发基数逐年上涨,各省有明确公开数据
计发基数=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每年都会涨,直接拉高新办法养老金,2015-2018年部分省份真实数据如下:
- 2015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约5169元(年62029元折算)
- 2017年广东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约7480元(年89761元推算)
- 2018年广东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约8315元,较2017年上涨11.2%
同一人同样条件,2017年退休按7480元算,2018年退休按8315元算,仅基础养老金一项,每月就多领几十元。
二、两步实测算法:跟着套公式,人人能算
补钱总金额=(新办法养老金-老办法养老金)×对应比例×补发月数,先算清两版养老金,结果自然出来。
第一步:算老办法养老金(以2014年9月工资为基数)
老办法养老金=2014年9月基本工资×计发比例+固定津贴补贴(无额外增长率,按退休时标准算)
- 计发比例:按工龄定,满35年90%、30-35年85%、20-30年80%、15-20年70%
实测案例:2016年退休的王老师,2014年9月基本工资4200元,工龄28年(计发80%),津贴补贴1700元:
老办法养老金=4200×80%+1700=3360+1700=5060元/月
第二步:算新办法养老金(四部分相加,含职业年金)
新办法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
1. 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1+平均缴费指数)÷2×总缴费年限×1%(多数“中人”缴费指数在1.0-1.5之间)
2. 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各省1.0%-1.4%,多数省份按1.2%)
3.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60岁139个月、55岁170个月)
4. 职业年金=职业年金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一致)
实测案例(2017年广东退休,60岁,计发基数7480元):
- 视同缴费年限25年,实际缴费3年,总年限28年
- 缴费指数1.3,过渡系数1.2%
- 个人账户储存额7.2万元,职业年金账户9.5万元
计算过程:
1. 基础养老金=7480×(1+1.3)÷2×28×1%=7480×1.15×28×1%≈2394元
2. 过渡性养老金=7480×25×1.2%=2244元
3. 个人账户养老金=72000÷139≈518元
4. 职业年金=95000÷139≈683元
新办法养老金=2394+2244+518+683≈5839元
老办法养老金=5060元,每月差额=5839-5060=779元
2017年对应30%比例,每月补发=779×30%≈234元
若2017年5月退休,2024年12月补发,补发月数=91个月,总补发额=234×91≈21294元
三、真实案例:2018年退休,一次性补发2.1万元
张先生2018年7月从广东某机关单位退休,具体情况如下:
- 视同缴费年限26年,实际缴费4年,总年限30年
- 2014年9月基本工资4800元,工龄30年(计发85%),津贴补贴1900元
- 2018年当地计发基数8315元,缴费指数1.3,过渡系数1.2%
- 个人账户储存额9.8万元,职业年金账户12.3万元
- 2018年7月退休,2025年1月补发到位,补发月数78个月
计算过程:
1. 老办法养老金=4800×85%+1900=4080+1900=5980元/月
2. 新办法养老金=8315×(1+1.3)÷2×30×1%(基础养老金≈2932元)+ 8315×26×1.2%(过渡性养老金≈2574元)+ 98000÷139(个人账户≈705元)+ 123000÷139(职业年金≈885元)≈2932+2574+705+885=7096元
3. 每月差额=7096-5980=1116元
4. 2018年对应40%比例,每月补发=1116×40%≈446元
5. 总补发额=446×78≈34788元(与实际到账3.5万元基本一致,差额为利息调整)
四、3个注意事项:避免少补或漏补
1. 补发月数=退休之月到当地启动补发之月的总月数,2025年多数地区已集中启动,补发到账周期1-3个月
2. 若新办法低于老办法,按老办法发放,虽无补发但待遇不降低,这是“保低”底线
3. 视同缴费年限必须档案佐证,缺招工表、工资单的,要及时到原单位或档案局补办,否则会少算过渡性养老金
对2015-2018年早退的“中人”来说,补钱金额就看三个数:退休年份(定比例)、视同缴费年限(定基数)、当地计发基数(定标准)。对照自己的档案信息和当地公布的参数,按上面的规则和算法,就能大致算出应补金额。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是2015-2018年退休的“中人”吗?已经收到补发的钱了吗?如果不清楚自己的视同缴费年限或当地计发基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