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已经完成,为何事退的更高,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1-26 15:18 浏览量:3
养老金并轨完成,事退待遇仍更高?差异根源解析
养老金并轨改革早已收官,企退与事退人员纳入同一养老保险体系,统一缴费与计发规则,但现实中事退人员待遇仍明显更高,全国事退人员月均养老金约6500元,企退人员约3800元,这种差距并非制度不公,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缴费基数的差距是核心根源。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按职工实际工资总额参保,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奖金均纳入缴费基数,缴费指数多在1.0以上甚至达1.5,几乎100%合规缴费。而不少企业为控制成本,选择按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多为社平工资60%)参保,即便员工实际工资较高,缴费指数也常仅0.6左右,长期低基数缴费导致个人账户积累薄弱。
补充养老保障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差距。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同步建立强制性职业年金,单位缴8%、个人缴4%,资金持续累积形成“第二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可额外领取千元左右。而企业年金是自愿建立的,仅少数大型国企、外企覆盖,整体覆盖率不足10%,90%以上的中小民企未设立,企退人员大多只能依赖基本养老金。
视同缴费年限的历史积累不可忽视。2014年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未缴费的工龄按规定折算为视同缴费年限,且折算指数较高;而企业职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个人缴费,视同缴费年限短且折算标准偏低,这部分历史贡献差异直接体现在养老金计算中。
此外,缴费稳定性与年限也有影响。事退人员工作稳定,流动性低,缴费年限普遍超30年甚至达40年,几乎无断缴情况;而企业职工流动性强,换工作、失业时易断缴,部分人仅满足15年最低缴费要求,进一步拉低待遇水平。
需明确的是,养老金并轨的核心是消除制度性差异,而非“一刀切”拉平待遇,其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公平原则。目前国家正通过强化社保缴费监管、推动企业年金扩面、养老金上调向企退人员倾斜等举措缩小差距。随着缴费合规率提升和补充保障体系完善,两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将逐步合理收窄,让养老保障更显公平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