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服务桑梓——以职教之笔绘就服务社会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5-11-26 15:14  浏览量:3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为己任,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职业教育的笔墨,在桂西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服务社会的壮美画卷。

技能帮扶:培训一人,带动一片

学校主动将办学实践融入企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三十年来,累计有8.5万名困难家庭子女来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接受了优质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仅实现了个人高质量就业,更带动了整个家庭的脱贫,解决了20多万人的脱贫脱困问题。

2025年双选会现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近五年来,该校每年为国家输送近5000名技术技能型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凭借在校所学,活跃在广西区内外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岗位,月收入4000元以上。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夯实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的作用更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强,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该校还面向社会全面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近十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超过60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起,学校将培训班直接办进库区、送进村屯,十年累计培训移民1.2万人。通过“线上理论打卡+线下实操集训”的创新模式,实现了考证通过率超90%、推荐就地就近就业率达85%的佳绩,参训人员人均月增收2500元,完美践行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岗一户、带动一片”的庄严承诺。

2018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广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021年,该校获得“广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赋能产业:精准服务从“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

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网络覆盖了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广阔领域。

智能冶金学院虚拟现实体验中心。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面对企业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该校推行“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训模式,三年来为国内外23家冶金企业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培训员工7225人,其成功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该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导向,打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服务网络。2020年,学校成立河池粽子产业学院;2023年,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这两个平台创新采用“田间课堂”“车间教室”等模式,以直播电商、食品加工、无人机植保三大模块直接切入县域产业链,累计培训农户5万人次。其成功孵化的“寿源粽”品牌,在两年内通过网络销售800万只,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功,更直接拉动了县域物流、包装、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了当地生猪养殖及糯米、板栗、粽子叶种植整条产业链的繁荣,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劳动致富,实现了农民增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社会效益。

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河池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意义重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构建“一核两驱五育并举六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通过劳动教育、文化传承等路径,该校全面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师生团结和睦、平等相待。学校的山歌文化入选广西高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和教育部思政教育典型案例。因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学校获评“广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生动典范。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艰难建校到职教高地,该校靠的是“唯有自身过硬,方能破局突围”的信念。当前,学校正全力推进1600亩新校区建设,朝着“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目标迈进。

未来,该校将继续以“筚路蓝缕、破茧成蝶”之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更多“广现力量”,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续写职业教育华彩新章。(韦益、潘尚河、付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