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新范式——七彩社区,与你同行
发布时间:2025-11-19 20:33 浏览量:3
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里,红墙黛瓦间跃动着青春色彩:红色阵地党旗猎猎、橙色社团欢歌阵阵、金色非遗针缕生花、绿色生态手作清香、青色演练紧张有序、蓝色工坊创意迸发、紫色美育心灵共鸣……这里不仅是学生宿舍区,还是集思想引领、文化浸润、成长服务于一体的“育人共同体”。近年来,该校积极打造“七彩社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实践正在这里铺展。
长期以来,苏经贸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社区建设全过程。今年3月,随着10个社区功能型党支部的正式运行,“支部建在社区”从设想变为现实。“我们打破传统班级党支部设置,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楼宇所属学院辅导员、对接党组织的关工委老同志、副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对应联系的院领导等按楼栋编入社区党支部,让党旗在学生社区高高飘扬,进一步筑牢红色阵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益南介绍说。
如今,社区党支部已成为思想引领的主阵地。“行走的党课”中,师生共赴苏州革命博物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地,在沉浸式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党员先锋岗”上,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牵头组建学业帮扶队、社区志愿服务团,开展一对一学业辅导,累计时长达200余个小时,服务社区居民3000余人次。
“同学,来试试我们的扎染工作坊!”“今晚社区广场有草坪音乐节的露天演出!”每天傍晚,社区公告栏前总围满学生。作为“七彩社区”最具活力的“橙板块”,该校整合56个学生社团资源,打造“一社一品”社区文化矩阵。从“文化礼仪社”的传统礼仪展演,到“电子科技创新社”的智能科普课堂,从“民间艺术协会”的社区春联义写,再到“灵动镖影社”创新飞镖竞技,社团活动从“自娱自乐”升级为“社区共享”。“社区成了我们的‘第二舞台’,既能展示特长,又能认识不同专业的朋友。”学生蔡欣言说。
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深挖苏州文化元素,进一步打造金色“非遗工坊”,构建“非遗传承+文化体验+创新转化”的育人体系。在工坊中,苏绣传承人卢福英大师手把手教学生穿针引线;漆扇工作台前,学生们将现代图案融入传统工艺;缂丝机前,师生合作的《印象牡丹亭》作品已进入装裱阶段……“我们不仅坚持请进来,还让学生走出去。”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定期邀请苏绣、缂丝、漆器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开设专门课堂,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苏州非遗进社区、进课堂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教授基础技艺。
“垃圾分类积分能兑换绿植!”在社区绿色生态文化角,学生的环保行动数据实时更新。苏经贸打造“理论+实践+传播”的立体教育链,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促进青年学子建立生态保护理念、培育生态建设能力。近年来,该校定期举办“半湖大讲堂”,邀请专家解读“双碳”目标;劳动实践课上,学生养护公共区域绿植;“旧物新生”工作坊里,废旧衣物变身环保布袋,快递盒被改造为收纳神器;学校还组建师生宣讲团,走进周边社区开展生态科普讲座50余场,积极宣传和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在校医务室,校医指导学生练习心肺复苏;应急演练场上,火灾预警铃声响起,学生有序撤离至空旷区域;宿舍反诈主题空间里,民警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刷单返利”“冒充客服”等诈骗套路……为筑牢“七彩社区”的青色安全防线,该校通过“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实战演练”,构建全周期安全教育体系。学校团委联合公安消防部门,指导学生掌握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及疏散逃生技能。学生们还自发组建消防安全宣教志愿团,定期检查社区消防设施、排查安全隐患,成为校园和社区安全的“流动哨兵”。
与此同时,科技成为“七彩社区”建设的又一强大引擎。在一站式“智·匠·仁”蓝色工坊里,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学生将“数字鸿沟”变成“科技彩虹桥”,普及应用智能灯光、智能药盒等各类AI生活助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将AI技术与校园文化结合,制作数字人短视频,弘扬教育家精神……近年来,苏经贸深入实施“433”学生成才工程,以“工坊+项目+竞赛”为抓手,充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19年以来,该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共获得金奖7项、银奖3项、铜奖4项。
为疏导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压力,苏经贸还将美学素养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打造“社区美育工作坊”。在紫色美育社区空间,视觉专业学生正在布置作品展览;心理咨询室里,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走廊的“心灵信箱”前,不少学生写下最近的困惑与期待。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美育不是特长培养,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生活的温度和美好。
“‘一站式’社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聚合,更是精神文化的交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驰轩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七彩社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全场域、全天候、全覆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新模式,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谭文菁
编辑:罗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