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完成,为啥事退工资还比企退高?背后原因讲得明明白白
发布时间:2025-11-26 06:50 浏览量:1
养老金并轨早就落地收尾了,按说企退和事退人员该按同一套规则领养老金,待遇差距该慢慢缩小才对,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身边不少企退老人每月领几千块,事退老人到手金额往往高出一截,甚至能差一倍多,这让很多人疑惑不解,明明制度都统一了,为啥两者差距还是没补上,事退待遇依旧更高?其实这不是制度没落实,而是背后藏着好几层关键原因,今天就掰开揉碎讲清楚,都是大家能听懂的大白话,不绕弯子不掺水分。
首先得明确一点,养老金并轨解决的是“规则统一”问题,不是直接拉平所有人的待遇,就像大家用同一个公式算工资,可每个人的基础数据不一样,最后结果自然有差距,而企退和事退人员的核心差距,先从参保时的“底子”就拉开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几乎都是按本人实际工资总额缴社保,工资多少,缴费基数就按多少算,不会打折扣,比如月薪8000块,就按8000块的基数缴,几十年工作下来,缴费基数一直稳定在高水平,养老金积累自然扎实。更关键的是,2014年9月之前参加工作的事退人员,那段工龄都会算成视同缴费年限,还能据此领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历史贡献没被忽略,相当于多了一笔养老储备。
反观企业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民营、私企,不少企业为了控制用工成本,不会按员工实际工资缴社保,而是选当地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大多是社平工资的60%,比如员工实际月薪7000块,可能只按3000多的基数缴,社保缴得少,个人账户里的钱自然攒得慢。而且企业员工流动性比事退人员大,换工作、待业期间很容易断缴社保,缴费年限没法一直连续,就算后期想提高缴费水平,之前长期按最低标准缴费,也会拉低整体的平均缴费指数。要知道平均缴费指数是算养老金的关键,事退人员的指数大多在1.0以上,甚至能到1.5,而企退人员很多只有0.6,指数差一截,养老金自然差不少,这就像存钱,本金和存期都不如别人,最后利息肯定少,参保底子的差距,从源头就定了待遇的基础落差。
其次,平均缴费指数的“鸿沟”,直接让两者的养老金计算结果拉开距离,这也是并轨后差距没缩小的核心技术原因。平均缴费指数说白了就是衡量参保人缴费水平和社平工资的对比,指数越高,算出来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越多,两者呈正相关,指数差一倍,基础养老金大概率也会差一倍。事退人员因为工作稳定,单位按实缴社保,缴费指数能长期保持在高位,几十年下来平均指数稳中有升,养老金计算时的“乘数”就大,最后到手金额自然高;而企退人员大多长期按最低标准缴费,就算中间几年提高了缴费档次,也难抵消之前长期低缴费的影响,平均指数一直上不去,相当于养老金计算时的“乘数”被压低了,就算缴费年限差不多,最后领的钱也会比事退人员少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除了基本养老金这“第一支柱”,补充养老金的差距,让企退和事退人员的实际到手金额又差了一截。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金改革时,同步建立了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单位缴8%,个人缴4%,这笔钱专门存起来,退休后按月发,相当于事退人员除了基本养老金,还能领第二份养老金,而且职业年金账户里的钱会慢慢累积,不少事退人员退休时,职业年金账户余额能有几十万,每月能多领一两千块,终身领取,养老收入自然更充足。
可企业这边的企业年金,覆盖率却低得可怜,因为不是强制性的,建立企业年金需要企业额外花钱,只有大型国企、效益好的外企或少数民企会给员工办,大部分中小民企、私企都没这个福利,甚至很多灵活就业人员连听说都没听说过。数据显示,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不足7%,93%的民企都没建立,大部分企退人员退休后,只能靠基本养老金过日子,没有第二份补充收入,本来基本养老金就比事退人员少,再少了补充养老金,两者的差距自然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事退待遇更高的重要原因,相当于事退人员多了一份制度性的养老保障,而企退人员大多没这个福利。
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惯性,也让两者的差距短期内难弥合。在养老金双轨制时代,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长期享受财政补贴,养老金替代率能到82%,也就是退休后领的养老金能占到退休前工资的82%,而企业职工的替代率只有43%,差距早就存在了,而且持续了近40年。并轨后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期、新人新办法”,之前退休的“老人”还是按原来的标准领养老金,过渡期内的“中人”有过渡性养老金兜底,之前的待遇水平没降,而企业职工之前的替代率本就低,就算并轨后规则统一,之前积累的差距也没法一下子抹平,这种历史遗留的长尾效应,让两者的待遇差距还得慢慢消化。
另外,养老金计发基数和地方财政挂钩,区域经济差异也间接加剧了两者的差距。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养老金计发基数能超过1.2万元,而黑龙江、吉林等地不足4000元,事退人员的待遇和地方财政关联更紧密,发达地区的事退人员,计发基数高,养老金自然更高;而企业职工尤其是中小城市的企退人员,计发基数本就低,再加上之前的缴费差距,到手金额和发达地区事退人员比,差距会更大。而且每年养老金普调时,虽然企退人员的涨幅比例可能比事退人员高,但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基数高,实际增额还是比企退人员多,比如定额调整33元,养老金8000元的事退人员增额虽只占0.4%,但实际能多领32元,而养老金3000元的企退人员,就算涨幅1.1%,也只多领33元,看似差不多,可原本的基数差距还在,整体待遇落差没缩小反而可能慢慢拉大。
其实大家不用误解养老金并轨,它的意义是消除制度性不公,让企退和事退人员按同一套规则参保领养老金,不是短期内强行拉平所有人的待遇,毕竟待遇高低核心还是看职业生涯中的缴费积累,缴费基数高、年限长、有补充养老保障,退休后领的自然多。现在企退和事退的差距,是参保底子、缴费指数、补充养老金、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缩小差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推进。
最后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对于在职的企业职工来说,关注自身社保缴费基数是否合规、尽量避免社保断缴,都是积累养老储备的关键,要是企业没建立企业年金,也可以了解个人养老金政策,提前为养老多做准备。而对于养老金差距问题,你觉得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才能慢慢缩小?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一起交流养老相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