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26个税退税申报启动:有人退2万,4个细节能多拿5千
发布时间:2025-11-25 17:32 浏览量:1
12月1日起,2026个税退税申报启动:有人退2万,这4个细节能多拿5000元
“小王,你去年退了多少税?”
“6800块!刚好凑够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钱。”
11月底的上海写字楼茶水间,这样的对话正悄悄蔓延。2025年12月1日,一个关系到上亿人“钱袋子”的节点正式到来——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通道开启,这是明年3月退税申报的“前置动作”。有人靠填对信息多退2万,有人因漏填少拿5000,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藏着国家给的“减税红包密码”。
一、先搞懂:12月确认的不是退税,是明年能少交的税
很多人把12月的操作和3月的退税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先减后退”的关系:12月确认的专项附加扣除,会直接在2026年每月发工资时抵扣个税(比如原本月薪1万要交100元税,填了子女教育扣除后可能只交50元);到了2027年3月,再通过汇算清缴,把全年多缴的税统一退回来。
2026年的专项附加扣除延续了7项,覆盖了大多数家庭的核心支出:
-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每月2000元/孩,父母可各扣50%或一方全扣;
- 子女教育:每月2000元/孩,从幼儿园读到博士都能扣;
-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3000元,非独生子女合计不超过3000元;
- 住房贷款利息:每月1000元,夫妻只能一方扣;
- 住房租金:按城市分1500/1100/800元三档,夫妻同城只能一方扣;
-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每月400元,职业资格证拿证当年扣3600元;
- 大病医疗:医保自付超1.5万部分,最多扣8万(次年汇算时填)。
举个例子:上海的张女士,35岁,月薪1.5万,有一个5岁孩子,房贷月供6000元,父母均满60岁(非独生子女)。她12月确认了子女教育(2000元)、住房贷款利息(1000元)、赡养老人(1500元)三项扣除,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从9000元降到4500元,个税从430元降到135元,每月多拿295元,一年就是3540元——这都是12月确认带来的“即时红利”。
二、这4个细节,是多退5000元的关键
每年都有不少人“明明符合条件,却没拿到足额退税”,问题往往出在细节上。2026年这4个新注意点,尤其要记牢:
细节1:非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分摊协议”要留好
2025年税务总局明确:非独生子女填报赡养老人扣除时,必须在APP里填写“分摊方式”(平均分摊、约定分摊、指定分摊),且约定或指定分摊的,需留存书面分摊协议。
比如北京的李先生,兄弟两人赡养父母,他想多扣1500元,就需要和哥哥签一份“约定分摊协议”,注明自己承担1500元、哥哥承担1500元,协议要保存5年——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避免后续税务核查时无法提供证明。
细节2:“房租房贷二选一”,选对能多扣700元/月
很多人不知道:住房租金和住房贷款利息不能同时扣,但可以“选高的扣”。
比如深圳的王小姐,在深圳租房(每月租金4000元,扣除标准1500元),同时在老家有首套房贷款(扣除标准1000元)。她选住房租金扣除,每月能多扣500元;如果是在成都(租金扣除标准1100元),选房贷就更划算。
判断公式:看你所在城市的租金扣除标准是否高于1000元——高于就选租金,低于就选房贷。
细节3:职业资格证“拿证当年扣”,别等过期了才填
2026年继续教育扣除的“时间限制”更明确: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比如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只能在“拿证当年”扣除3600元,且证书批准日期必须在2026年内。
比如杭州的赵先生,2025年12月拿到了一级建造师证,批准日期是2025年11月,那他只能在2025年度汇算时扣除;如果批准日期是2026年1月,就可以在2026年度扣除——差一个月,3600元的扣除就没了。
细节4:个人养老金也能扣,每年最多抵1.2万
2026年个人养老金的扣除政策继续延续:每年往个人养老金账户存1.2万元,就能在个税里抵扣1.2万元应纳税所得额。
操作很简单:在银行开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存钱,然后在个税APP里点“个人养老金扣除管理”,选“一站式申报”,系统会自动同步缴费数据——这相当于“存1.2万,最多能退5400元税”(按45%税率算),对高收入人群尤其划算。
三、2026年退税申报的“新便利”:不用等3月,部分人1月就能退
2025年税务总局出台的《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给2026年退税加了不少“便民buff”:
便利1:“预约退税”提前到2月,不用挤3月
2026年3月1日-20日的退税申报,预约通道会在2027年2月21日开启,想早点拿到退税的人,可以在2月就约好3月的办理时间,避免系统拥挤。
便利2:“错报更正”更简单,不用跑税务局
如果填错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比如把子女教育终止时间填晚了,直接在个税APP里点“办税-扣除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修改和作废”,选2026年度修改,系统会自动同步到汇算数据里——不用再跑线下大厅,5分钟就能改好。
便利3:“异地退税”不用回户籍地
2026年汇算清缴支持“工作地申报”,哪怕你在上海工作、户籍在西安,只要在上海缴个税,就能直接在上海的税务机关办理退税,不用来回跑。
四、最容易踩的6个“坑”,2026年别再犯了
每年都有超过20%的纳税人因填错信息,要么退税被驳回,要么多缴了税。2026年这6个“高频错误”,一定要避开:
1. 同一孩子,父母双方都填100%扣除:比如夫妻两人都填了孩子的子女教育扣除,合计超过2000元,系统会自动识别并要求修改;
2. 填了“岳父岳母”作为赡养老人:被赡养人只能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均去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的父母不算;
3. 国外证书填了继续教育扣除:只有中国境内颁发的证书,且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的,才能扣;
4. 大病医疗填了“总费用”:只能填医保目录内的自付部分,超过1.5万的部分才能扣,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准确金额;
5. 首套房卖了又买,还填房贷扣除:首套房贷款利息只能扣一次,不管房子卖没卖,都不能再扣第二套;
6. 逾期没确认,导致扣除暂停:12月31日前没确认2026年的扣除信息,2026年1月起就会暂停扣除,等补填后才能恢复,但中间几个月的扣除就“补不回来了”。
写在最后:退税不是“意外之财”,是你应得的“权益”
很多人把退税当成“天上掉的馅饼”,其实它更像“自己的钱回到口袋”——你每个月交的个税里,本就包含了可以抵扣的部分,12月的确认、3月的申报,都是在拿回属于自己的钱。
2026年的个税政策,其实藏着国家的“民生温度”:养孩子能扣、供房子能扣、赡养老人能扣,每一项都是在帮普通家庭减轻负担。就像上海的张阿姨说的:“去年退的4200块,刚好给孙女买了台钢琴,这不是‘额外的钱’,是国家帮我们分担了养娃的压力。”
互动话题:你2025年退了多少税?2026年准备填哪些专项附加扣除?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减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