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平“断崖”的鸿沟?还给老人、早退中人一个完美的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25 11:58 浏览量:1
有时候,一份养老金差距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到底还做了多少努力,才让退休生活变得“还算可以”——但实际上,差距依然明显,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了,感觉像是“差距墙”越筑越高。
在2023到2024年间,国家在这方面终于有所动作。
山东省在去年底率先完成“中人”的待遇补发,平均每人补了2.3万,后台数据显示,全国超过一半的“中人”都拿到补偿了。
这一下子,让一些“中人”终于松了口气,但更多人还在等待。
江苏、四川等地也在上半年跟进,待遇补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用说,随着情况的逐渐明朗,2024年的养老金新政也让许多人眼前一亮。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对“老人”——也就是退休时间早于2014年的人,实施3%的额外倾斜调整。
这个政策的意义不小,它标志着政府开始重视这批“年长”的退休群体,试图缩小他们与“中人”的差距。
这也是首次为“老人”单独制定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可想而知,政府开始试图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一些安心。
不过,事情也没有那么完美。
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差不多都实现了“中人”待遇的100%兑现,但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兑现率还不到40%。
区域差距在扩大,贫富差距在扩大,这让人很无奈。
再加上,部分“中人”职业年金账户的利率偏低,平均只有2.5%,远低于实际投资的平均收益5.8%,也让不少人心里不平衡。
心理落差也在不断积累。
调研发现,“老人”的养老金只占他们在职工资的52%,而改革前,这个比例还高达68%。
也就是说,退休待遇的“缩水”让很多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吃亏”。
一方面,待遇没能跟上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差距的存在让退休人士的心情变得复杂。
那么,怎么解决?
专家建议要建立全国统筹的补偿基金,就像欧盟那样,用中央调剂金来缓解地区之间的支付压力。
比如说,财政可以每年划拨一笔专项资金,向困难地区倾斜,确保“中人”和“老人”都能尽量公平地享受到待遇。
另外,实施动态利率调整也被提上日程。
根据实际投资收益,2024年的职业年金账户可以设定浮动的记账利率,建议在4.5%左右。
这意味着,待遇的调整会更贴近市场变化,不会再出现“低利率”的尴尬。
在技术层面,有些学者正在开发“养老金差距补偿计算器”,利用大数据,精准测算每个人应得的补偿额度,避免“错漏”。
这样的工具,也许会让未来的待遇调整更加公平透明。
一些具体的案例也让人感慨。
比如北京某高校的两位教授,退休时间不同,待遇差距原本还挺大,但经过补发后,差距由原来的2300元缩小到1800元。
虽然还存在差距,但已经逐步缩小了。
但也有人提出,完全消除待遇差距可能还要花12-15年时间。
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建立“养老金公平指数”,控制差距在在职工资的15%以内,是更现实的目标。
这些措施虽好,但落实到每个城市、每一份工作,还是难免不一样的。
有时,政策像“淡水”一般,冲刷着“差距墙”的灰尘,却也让人感受到“差距墙”的坚固。
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制度更公平、更细致,退休生活的“梦”就离得更近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