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春晖,感恩同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百鸟河之夜”点亮学子心灯

发布时间:2025-11-24 21:45  浏览量:1

11月20日晚,百鸟河畔流光溢彩、温情涌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第十四届“百鸟河之夜”文艺晚会以“沃土春晖·感恩同行”为主题,将一场融家国情怀、感恩文化与青春立志于一体的精神盛宴呈现在千余名师生眼前。这不仅是一场校园文化的年度盛典,更是十四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成就了一所公益大学育人初心的鲜活课堂。

晚会现场

“家国情怀”的具体表达

“你爱中国吗?”“爱!”“你愿中国好吗?”“愿意!”“我是?”“中国人!”爱心志愿者孙兴洋教授向全场师生抛出“爱国三问”,全校师生响亮回答。

爱心志愿者合唱《我的中国心》

“可是不管怎么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随后,爱心志愿者教授们深情合唱《我的中国心》拉开晚会序幕、点燃全场。

徐家驹同志寄语青年

灯光聚焦,20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徐家驹同志站上台用坚定的声音叮嘱青年学子“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要感恩党,感恩咱当兵的人,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这不仅是向英雄的致敬,更是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为可触摸、可对话的生命传承的匠心所在。

贵阳学院合唱《祖国不会忘记》

紧随其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党建结对共建贵阳学院合唱《祖国不会忘记》,40名师生用歌声印证了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的深度实践。

从“爱国三问”到红色传承,从个体叙事到集体共鸣,第一篇章“沃土情深——感恩祖国”完成了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层层递进。

“感恩文化”的时代诠释

盲人学生合唱《跪羊图》

盲人学院带来的《跪羊图》合唱,以纯净的和声叩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门。特殊学子用心灵感知旋律的表达,让“感恩父母”的主题增添了更多关于生命坚韧的注解。

白远军老师分享《我和我的父亲》

学生处白远军老师讲述的《我和我的父亲》,则成为整场晚会最催泪的环节。父亲的爱沉默不语,但背子跋涉的背影,不仅是个人记忆,更勾起在场所有人对父辈奋斗的集体共情。主持人现场为老人送上祝福的即兴环节,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让感恩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情感流动。

盲人学生叶永超、叶华明合唱《父亲》

当盲人音乐学院叶永超、叶华明再次唱响《父亲》时,不少师生已潸然泪下。

第二篇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将传统的感恩文化从符号化推向生活化,从伦理说教还原为日常细节,最终升华为“春晖难报”的人性共鸣。

“青春立志”的奋斗宣言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国际学子合唱《HAPPY》

办学十五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独创了“志愿者爱心引智”,来自全国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心志愿者和清华、北大、北航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师生500余人次到校服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盛华学子完成梦想。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国际学子已连续3年到学校参加社会实践。今年,他们用一首《HAPPY》祝福盛华学子,构成了“青春立志”最鲜活的实践样本。

学校中青年干部合唱《盛华情》

学校中青年干部合唱的《盛华情》,则将视角拉回十五年前——中国台湾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资办学的初心,校训“诚信、爱心、高尚”的立志播种,以及“五洲志士如梦集,四海学子寻梦聚”的办学历程。这首由中青年合唱的歌,既是向办学者的集体致敬,也是歌颂盛华学子敢于追求梦想的赞歌,更是对“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铿锵回答。

非遗学院演绎现代舞《小城谣》

青年志愿者演唱《感恩的心》

艾肆街舞工作室街舞《零下舞度》

从非遗学院的《小城谣》到健康与管理学院的《苗家姑娘》,从青年志愿者的《感恩的心》到艾肆街舞工作室的《零下舞度》,多元文化元素与现代表达方式交相辉映,勾勒出盛华学子带着感恩立志的奋斗宣言。

“公益大学”的文化自觉

“百鸟河之夜”从2012年开始,已走过十四载春秋,成为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最鲜明的文化IP。与普通高校的文艺汇演不同,这场晚会始终紧扣“感恩”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职业素养培育融于一体。

健康与管理学院舞动民族舞《吉祥舞》

学校党委书记张秀全表示:“作为一所公益性慈善大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时代。这是立德树人的盛华表达,也是服务贵州‘四区一高地’建设的人才底色。”

大学生艺术团带来话剧《旭日东升》

盲人学生张昭、土旦弹唱《New Boy》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晚会从策划、主持到演出,盲人学生等特殊群体的高光表现,完美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公平理念。

杨凤、杨雪合唱《我在贵州等你》

当《我在贵州等你》的悠扬旋律响起,所有演职人员登台谢幕,一个关于感恩的闭环悄然形成——从感恩到感悟,从感动到行动。诚如主持人所言:“将感恩之心化为明日行动的力量,成为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

百鸟河畔,夜色温柔。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晚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演,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一所公益慈善大学如何用十四年的坚守,将“感恩”二字写进一代代学子的青春答卷,让思政教育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入人心。这或许正是“教育强国”战略下,基层院校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实践探索。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