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老人”和“中人”养老金差3000元?2025年差距这样缩!

发布时间:2025-11-25 06:47  浏览量:2

“我退休早,工龄比年轻人长,为啥养老金反而比‘中人’少?”最近,浙江杭州76岁的陈大爷心里犯起了嘀咕。他2013年退休时每月拿6500元,而2021年退休的徒弟却能领8300元,差距足足1800元。其实,这种“老人”和“中人”的待遇差异,是养老金并轨改革中的“规则差”而非“贡献差”。2025年,国家祭出4大实招,让两类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稳步缩小。

一、差距从何而来?制度衔接的“历史账”

“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差异,根源在并轨前后的核算规则不同:

- “老人”(2014年10月前退休):按“老办法”计发,以退休前基本工资为基数,工龄满35年按90%发放,没有职业年金。比如陈大爷退休时基本工资3800元,算上补贴后每月6500元。

- “中人”(2014年10月前工作、之后退休):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以广东某“中人”为例,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每月能多拿5126元,总待遇自然更高。

举个现实例子:

- 陈大爷(“老人”):工龄39年,养老金6500元,无职业年金;

- 徒弟(“中人”):工龄32年,养老金8300元,含过渡性养老金1900元+职业年金1200元。

二、2025年4大实招,差距这样缩!

实招1:养老金调整“三统一”,老人涨得更实在

2025年起,全国养老金调整办法、标准、时间完全统一,重点向高龄、长工龄、低待遇群体倾斜。

- 定额调整:人人平等(如浙江每月加28元);

- 挂钩调整:工龄越长、养老金越低,涨得越多(浙江工龄每满1年加0.6元);

- 高龄倾斜:70岁以上每月多涨20-50元。

算笔账:

- 陈大爷(76岁,6500元):每月多涨113.9元,涨幅1.75%;

- 徒弟(63岁,8300元):每月多涨88.7元,涨幅1.07%。结果:老人实际涨幅更高,每年差距能缩小百元左右。

实招2:过渡性养老金“控差”,中人待遇不虚高

“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专门弥补制度缺口,计算公式严格:

"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指数×年限×系数(1.2%-1.4%)"

例如广东某“中人”2025年领过渡性养老金3326元,既保障待遇不降低,又避免与“老人”差距过大。

实招3:老人福利补位,隐形收入不输中人

“老人”虽没职业年金,但有其他专属福利:

- 高龄津贴:70岁以上每月50-300元(浙江80岁以上补150元);

- 医保倾斜:报销比例比年轻人高5%-10%;

- 节日补贴:年均2400元(如单位发放)。陈大爷算上这些,每月实际多拿580元,待遇差距明显缩小。

实招4:计发基数连涨+“免申即享”,老人待遇水涨船高

2025年全国养老金计发基数普涨1%-2%(如江苏8917元、广东9493元),老人养老金同步上调。更省心的是,差额自动补发——福建一位老人8月收到1-8月补发款768元,社保卡直接到账。

三、未来趋势:差距合理化,共享发展成果

2014年并轨后,两类人待遇差距已从30%缩至20%。未来随着新人退休、缴费基数规范,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 新人(2014年后入职):完全按新办法计发,机关企业同起点;

- 老人待遇稳增:每年按社平工资涨幅调整,高龄补贴逐年加码。

普通人怎么办?

- 在职人员:机关人员主动提高缴费基数,企业职工别被压低缴费;

- 退休人员:关注高龄津贴、医保报销等福利,多渠道增收。

结语

养老金并轨不是“削高补低”,而是让所有人在统一规则下“多缴多得”。国家通过倾斜调整、福利补位、规范核算,让“老人”安心、让“中人”服气。随着制度完善,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将更有保障。(本文由AI辅助完成,图片源于网络并编辑)

参考文献

人社部发〔2025〕38号文:2025年养老金调整通知

2025年养老金调整政策解读(人社部)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政策(广西玉林人社局)

新老办法对比案例(恩施州人社局)

过渡性养老金核算标准(内蒙古人社厅)

高龄津贴政策(浙江省人社厅)

医保倾斜政策(广东省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