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差距为啥还这么大?2025年了,这3个隐形坑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11-24 16:50 浏览量:1
最近刷到一组数据,心里挺有感触:2025年咱们国家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大概3300块,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平均能拿到7800块,差不多差了一倍还多。
这事儿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小区里的陈叔,以前在城郊的纺织厂干了35年,从挡车工做到车间组长,退休前每月工资到手6000来块,原以为退休能松口气,结果现在养老金才3200块。平时买菜做饭够花,想跟老伙计们报个周边游的团,得攒大半年的钱,总说“舍不得花,留着应急”。
反观小区对面中学退休的李老师,教了30年数学,退休后每月养老金8100块,学校还保留着每年一次的体检福利,逢年过节还有工会的慰问品。前阵子刷到他儿子发的朋友圈,老两口去贵州旅游,逛黄果树瀑布、吃酸汤鱼,看得陈叔直念叨“同样是退休,咋日子差这么多”。
很多人一看到这差距,就会骂“双轨制”不公平。但说实话,现在早就不是2014年之前的老样子了。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不用自己缴社保,退休工资全靠财政拨款;企业职工得自己和单位掏钱交,待遇自然低,那时候的双轨制确实让人心里不平衡。
可2014年养老金并轨改革后,规则早就统一了: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企业,个人都缴8%,单位缴20%,养老金计算也都是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框架上没啥不一样。那为啥差距还这么悬殊?
其实根本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过程中藏着3个“隐形差距”,这才是普通打工人退休后养老金偏低的核心原因。
第一个隐形差距,就是缴费基数的“暗箱操作”。按规定,社保缴费基数得是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但很多企业为了省钱,就偷偷按当地最低基数(社平工资的60%)给员工缴。陈叔所在的纺织厂就是这样,2018年他月工资已经涨到6000块了,但单位一直按当地3800元的最低基数缴费,导致他个人账户里的钱,比按实际工资缴费少了一大截。
反观机关事业单位和不少国企,几乎都是按实际工资全额缴费,有些效益好的单位甚至按300%的上限缴。我远房表哥在省会的省直机关上班,月工资9000块,单位就按9000元基数全额缴费,光个人账户每年就能比按最低基数缴费多攒几千块,几十年下来,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第二个隐形差距,是补充保险的“覆盖面鸿沟”。现在养老金体系分三层: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早就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双保障,职业年金单位缴8%、个人缴4%,相当于多了一份强制储蓄的养老金。
我家楼下的赵阿姨,以前是小学退休的语文老师,她的养老金里,职业年金每月就有1500块,占了总养老金的近20%。但民营企业的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得可怜,2025年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企业年金覆盖率还不到8%。我问过身边做私企的朋友,不管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还是线下母婴店的店长,没一个单位给缴企业年金的,老板都觉得这是“额外开支”,能省则省。这就相当于,体制内退休拿的是“基本工资+奖金”,普通打工人只拿“基本工资”,差距怎么可能不大?
第三个隐形差距,是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偏心”。2014年并轨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中人”,都能领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钱是为了弥补改革前没缴费的年限。但问题在于,各地计算标准不统一,有些地方明显向机关事业单位倾斜。
小区里的周叔是2017年退休的公务员,以前在街道办工作,他的过渡性养老金按“视同缴费指数1.2”算,每月能拿2100块;而和他同一年退休的张师傅,以前是机械厂的技术骨干,同样30年工龄,过渡性养老金却按“视同缴费指数0.8”算,每月才900块。同样是为社会工作了几十年,就因为单位性质不同,过渡性养老金差了一倍多,换谁心里能平衡?
可能有人会说,“养老金本来就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没什么不公平的”。这话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很多普通打工人不是不想多缴,而是没条件多缴。
现在不少私企员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本身就不高,除去房租、生活费、子女教育开支后,根本没能力选更高的缴费档次。我大学同学小林是外卖骑手,每月到手7000块左右,要养一家四口,只能选最低的缴费基数;另一个朋友小吴在小公司做行政,老板直接跟她说“要么按最低基数缴,要么自己走人”,为了保住工作,她只能被迫接受。这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岗位和收入决定了他们的缴费能力,不能把“少缴少得”当成忽视差距的借口。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25年养老金调整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涨幅5.5%,比机关事业单位高0.5个百分点;浙江、广东等省份还推出了“小微企业企业年金补贴政策”,企业缴费部分能享受50%的财政补贴,鼓励私企给员工缴补充保险。
但这些调整还只是“杯水车薪”,想要真正缩小差距,还得从根上解决问题。我觉得首先得加强缴费基数监管,让税务部门和社保部门联动核查,杜绝企业“按最低基数缴”的暗箱操作;其次要扩大补充保险覆盖面,把企业年金的财政补贴政策推广到全国,降低小微企业的缴费压力;最后要统一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标准,让“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不再受单位性质影响,真正做到“同工龄、同待遇”。
其实大家关心退休金公平,本质上是希望老了能有尊严地生活,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养老制度是百年大计,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绝对公平,但至少要让每个努力工作、按时缴费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对待。那些一辈子在工厂流水线上、在基层岗位上辛苦打拼的人,他们为社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退休后理应得到合理的保障。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养老金差距大的例子?你觉得缴费基数监管、补充保险覆盖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才更有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下自己的经历。觉得我说得实在的话,麻烦点点关注,后续还会和大家聊更多社保、养老金相关的民生话题,帮大家理清政策背后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