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本科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4 14:38  浏览量: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部署,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作为紧密关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正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当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之问,已从“为何办”转向“办成什么样”和“怎么办好”,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此,我们要坚守“类型教育”定位,通过实行“五个计划”破题,推动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探索一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本科建设之路。

一要实行专业筑峰计划,构建“高适配”的动态专业生态。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必须彻底告别“有什么就办什么”的旧逻辑,坚持产业需求逻辑起点,转向“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的新思维。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聚焦福建“民营经济强省”和泉州“智造强市”产业地图,准确把握当前产业呈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特征,加力推动专业“数智化”改造与“新质化”升级,建立“随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机制。对落后产业的专业果断“撤、停、并”,对前沿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主动“优、设”,确保专业体系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成为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

二要实行师资锻造计划,培育“跨界共生”的双师队伍。没有能工巧匠之师,难育大国工匠之才。职业本科的教师,必须是横跨“讲台”与“车间”的跨界者。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育一批理论扎实的“教学名师”;也要打破体制壁垒,大规模从企业引进技术总监、技能大师担任产业教授。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岗互聘、双向流动”机制,让教师深入企业解难题,让工匠走进校园传绝技,打造一支“既能为师传道授业,又能为匠解决实际难题”的混编师资团队。

三要实行融合创新计划,打造“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体。产教融合不能停留在“签协议、挂牌子”的浅层合作,必须走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实体化运作。要重点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和技术,共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实体机构。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线,让教师的科研直接面向最真实的技术需求,真正实现“教学即生产,毕业即上岗”。

四要实行科创赋能计划,推动从“融合”到“融汇”的能级跃升。产教融合是基础,科教融汇是关键。职业本科不能只做技术的应用者和传播者,更要力争成为技术的创新者和供给者。要致力于做“有组织的科研”,紧密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痛点与升级需求,汇聚校企资源,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上发力。通过“科技赶集日”、技术服务站、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将学校的“知识产能”高效转化为区域的“产业动能”,打造支撑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技术研发高地”。

五要实行开放链接计划,塑造“闽台融合”与“职教出海”的双高地。职业本科的视野必须放眼全球,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竞争力。要发挥福建独特优势,构建高阶对台合作项目和活动体系,组建海峡两岸职业技能教育联盟,构建两岸产业人才聚集地,打造“共育学生、引进台师、服务台企”的闽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新范式。要坚定推进“职教出海”,伴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将成熟的职业教育标准、课程和模式输出海外,实体化运作“海丝学院”的福建职教出海品牌,打造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品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助力大国外交。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 徐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