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退休族发声:咱不要特殊,就盼待遇能跟得上大部队
发布时间:2025-11-24 00:55 浏览量:2
同一个单位院子里退休金差三千?老同事串门一算账都愣住了
小区里每天早上六点半,花园那条塑胶路上,张科长和李老师准点报到,一个穿着旧运动服,一个拎着个帆布袋,边走边算钱,嘴里念叨的,不是菜价,是养老金到底差多少。
张科长是机关出来的,正科,2014年前就上班的那批“中人”,他自己说得很直白:不想搞特殊,就是想待遇别掉队。他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八千,职业年金以前是按“基本工资+津补贴+年终奖”算,单位交8%,个人交4%,每个月差不多960块往里砸,现在退休后,一个月光职业年金能拿一千二左右,他自己记得可清爽。
李老师是中学老师,教书教了三十年,工资一开始看着也不低,退休前七千多一点,职业年金算法却不一样,只算“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每个月才672块进账,退休后也就八百四,俩人都交了二十年,算到手上的总额,差了七万多一点,他女儿听完当场来句“这不按一个锅里吃饭算的嘛”。
他们聊天老爱提个时间点,2014年,说是养老金并轨,那会儿大家都以为以后就公平了,换言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结果过渡性养老金这块,问题又冒出来。张科长视同缴费指数1.8,一个月过渡性养老金1800,李老师中级职称,指数1.2,一个月1200。李老师偶尔说两句土话:“我上课时候一屋子学生,他也是一屋子群众,咋就差出来这么一截呢,不晓得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区里茶话会一开,就不止他们俩了。坐在花坛边晒太阳的王阿姨,原来在公立医院当护士,差额拨款那种。她一听他们说职业年金,更来气:人家参公单位工程师在福建退休,七千五一个月,医院主任医师职称差不多,养老金才六千二,职业年金还得自己掏一半,她儿子在旁边插句嘴:“这算起来差了快三成了喔,真假的?”
时间往前翻一点,2020年的时候,小区里又出了个话题人物,赵叔,机关事业混编单位出来的,2020年退休,属于妥妥的“中人”。他当时办完手续,人社局的人给他解释,说有个“差额补发”,先按新办法试算,再一年一年补,从10%补到100%。说得挺好听,他一等就是五年,2025年才把前面的差额一口气补上。那几年物价涨得厉害,他老伴在菜场一边挑菜一边算账:“早发一年,猪肉都能多买好几斤,说不准还少操好多心。”
碰上今年江苏、福建这些地方调养老金,大家手机上的消息一刷,心情又不一样。江苏那边,正处级退休的,挂钩调整按养老金的2.1%涨,八千的就多168;高校里讲师六千一个月,只能涨126。南京有个老教授在群里发话,说什么“养老金要看劳动贡献,不要只看职级职称”,底下一圈人点赞,还有人回他一句:“说得好是说得好,政策咋落地又是另一回事了。”
北京、上海的情况,也在他们这个小院里传得飞快。北京公务员退休住房补贴一千二,事业单位普通职工八百,上海参公单位一年节日慰问五千,公立医院的两千,王阿姨每次一听,就在凳子上晃腿:“不是眼红,就是搞不懂,都是体制内,咋就这么多门道。”
这些事串起来,说不定很多人听着也熟。家里只要有一个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过年吃饭,话题到最后,多半要落到这几样数字上。有人认命,有人较真,有人翻政策,有人一边骂一边还是按时去领钱。
不知道看到这儿的人,家里有没有这样的长辈,或者自己就是那一批“中人”,每个月看到账短信的那一刻,到底是心里踏实一点,还是有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