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重技轻劳”:职教专业课要融入劳动精神培育
发布时间:2025-11-23 08:00 浏览量:1
当前,产业升级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日益强烈,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却依然存在“侧重技能训练、忽视劳动精神培育”的现象。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追求卓越、不畏艰辛的劳动精神,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的要求,必须将劳动精神培育全面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这既是实现“五育融合”教育方针的有效之举,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举措。
将劳动精神培育全面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关键在于认清专业课教学与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在统一性。劳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素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多以实践操作为主,这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最佳途径,也因此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主要阵地。劳动精神深刻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技能熟练程度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唯有在劳动精神的正确引领下,学生才能主动、积极投入到实操训练中,踏实认真、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准确掌握技术技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成长为行业专家乃至大国工匠。
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不少院校并未将专业课教学与劳动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有的学生上专业课时避重就轻,怕吃苦受累,对实操练习应付了事,不能持之以恒反复刻苦练习,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一些职业院校将学生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完全交给了《劳动教育》课程,未在专业课标准中明确劳动精神的培育目标与评价方式。部分专业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仍认为专业课只需传授技术,忽视了在实操中融入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培育。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缺乏劳动精神元素、教学方法与工具更新滞后、评价机制过度偏向技能考核等,也导致了专业课教学缺乏对劳动精神的多维、有效评价。
职业院校开展劳动精神培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此,职业院校需系统谋划、多措并举:一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职业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应充分认识到劳动精神培育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技能训练效果、塑造职业素养、激发创新潜能、推动职业发展以及培育大国工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此,应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使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劳动精神培育中。二是师生共转观念,身教重于言传。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推行“专业课劳育”。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现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职业风范,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目前,一些学生仍存有错误观念,轻视劳动价值,在实操中表现娇气、不够踏实,直接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使其以擅长实践、精于技能为荣。教师还应通过表扬和奖励在实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增强其劳动荣誉感和成就感。当学生真正培育起热爱劳动的品质,自然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实操课程中。三是课程教学目标与劳动精神耦合。应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相关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四是教学内容深度融入劳动精神。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可融合劳动精神的环节与要素,将“技能训练”与“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五是“引进来+走出去”。学校应深化校企合作,邀请劳模、工匠走进课堂,分享成长经历、展示精湛技艺与荣誉成就,使学生亲身感受、深刻领悟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应积极拓展见习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精神风貌,切实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六是学生评价与劳动精神耦合。当前,职业院校偏重技能水平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劳动精神维度的评价。应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增设劳动精神指标,校企共同开发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记录过程表现,结合家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企业导师等多方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精神状况,并将此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团队,以便教师据此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劳动精神培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融入专业课教学是必然选择,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劳动精神的培育应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育人体系,使各级教师与管理人员共同重视、持续推动。劳动精神不能单靠讲、听、看来培育,而应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推动课堂改革,创设真实实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训练,在实操劳动中既学习技术技能,又培育塑造劳动精神,从而增强职业适应能力。要通过构建多元融合的实施路径,实现“技术传授”与“精神塑造”的协同发展,保障劳动精神培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只有当劳动精神真正融入专业课的“血脉”,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