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还要等二三十年?企退与事退的差距,不只是每月几千块

发布时间:2025-11-20 23:24  浏览量:3

“同样工作三十年,为啥他退休金八千,我才三千多?”这是很多企业退休人员的困惑。2014年养老金并轨改革启动至今,十年过去,企退和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很明显。更让人关注的是,有专家预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轨”,让两者待遇趋于公平,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差距仅仅是钱的问题吗?今天用大白话跟大家把这事说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9pk98v6N

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认知:现在说的“并轨”,和大家理解的“待遇一致”不是一回事。2014年10月启动的养老金并轨,核心是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从过去财政全包的“现收现付制”,改成和企业一样的“统账结合制”——也就是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建立个人账户,这解决的是“缴费机制公平”的问题,而不是“待遇水平公平”。

所以十年后的今天,企退和事退的差距依然存在,根源不在“制度不同”,而在历史遗留和现实执行中的多重差异。这些差异叠加起来,让差距短期内很难抹平。

第一个关键差距是缴费相关的“基础差异” 。虽然现在都按“统账结合”缴费,但两者的缴费基数、视同缴费年限都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按职工实际工资足额缴费,很多单位缴费指数能达到1.0以上,甚至有按300%上限缴纳的;而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按当地最低缴费基数(通常是社平工资的60%)给职工缴费,缴费指数长期偏低。

再加上视同缴费年限的差距: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年限大多只能追溯到1996年左右,也就十几年;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014年前的工作年限都算视同缴费,很多人能有二三十年,这部分的社保费用由财政兜底,还能享受过渡性养老金补贴。就像两个人存钱,一个按高比例存了三十年,一个按低比例存了十几年,退休后领取的金额自然差得远。

第二个差距是补充养老的“福利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还强制建立了职业年金,单位缴8%、个人缴4%,这笔钱会积累到个人账户,退休后按月领取,相当于“第二份养老金”;而企业职工的补充养老是企业年金,不是强制建立的,全国覆盖率不足10%,大部分普通企业职工根本享受不到。这就意味着,事退人员退休后能拿“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而企退人员大多只能靠基本养老金,差距自然被拉大。

第三个差距是待遇调整的“机制差异” 。虽然近年来企退和事退人员的养老金调整都遵循“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的统一办法,但由于事退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基数本身更高,挂钩调整部分(和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挂钩)能拿到的增量也更多。比如同样是按2%的比例挂钩调整,基数6000元的事退人员能涨120元,基数3000元的企退人员只能涨60元,调整后差距反而可能扩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中人”的过渡性待遇 。2014年前参加工作、2014年后退休的“中人”,事退人员既能享受2014年前的视同缴费年限福利,又能领取新制度下的职业年金,相当于“双重保障”;而企业“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大多是按地方标准计算,补贴力度远不如事退人员,这也让中间群体的差距难以缩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差距这么多,为啥不能一次性解决,还要等二三十年?其实不是不想解决,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需要兼顾公平和稳定,不能操之过急。

首先,历史欠账没法一次性抹平 。机关事业单位过去几十年的养老制度和企业完全不同,财政已经承担了大量责任,如果突然拉平待遇,既会损害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人员的利益,也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改革只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

其次,企业缴费合规性难以短期内改善 。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按最低基数缴费是无奈之举,如果强制要求企业足额缴费,可能会让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反而影响职工就业和社保缴纳的连续性。这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再配合监管力度加大,逐步实现足额缴费,这显然不是几年能完成的。

再者,补充养老制度的覆盖率提升需要过程 。要缩小差距,不能只靠压低事退人员待遇,更要提高企退人员的保障水平,这就需要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但企业年金的建立需要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还需要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这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逐步推进。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悲观,养老金并轨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从数据来看,2025年各地养老金调整后,企退人员平均月增额150-200元,事退人员200-250元,虽然绝对差距还在,但增幅差距在缩小;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统一视同缴费指数的计算标准,逐步拉平制度性差异;还有专家提出“待遇调整系数+缴费年限补偿”的方案,预计到2030年,两者月差距能收窄至1500元内。

对于普通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来说,了解这些差距的根源,比单纯纠结数字更有意义。对于在职企业职工来说,要关注自己的社保缴费基数,尽量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对于退休人员来说,要知道养老金调整的规则,合理规划晚年生活,不用过度攀比。

最后想说,养老金并轨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而是追求“权利与义务对等、贡献与待遇匹配”的公平。它既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虽然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实现真正的待遇趋同,但每一步改革都在朝着公平的方向推进。

随着企业缴费合规化、补充养老制度完善、待遇调整机制优化,企退和事退的差距会慢慢缩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关注社保政策变化,履行缴费义务,才能在退休后享受到应有的保障。你对养老金并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