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先做好这10个准备,才能躺得稳、过得顺
发布时间:2025-11-20 23:30 浏览量:3
每天被闹钟叫醒,挤着早高峰地铁,对着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看着扣完房租水电所剩无几的工资——很多人都有过“不想上班”的念头。但大多数人只是想想而已,因为他们知道,不上班意味着断了收入来源,日子根本没法过。
其实“不想上班”不是躺平,也不是摆烂,而是想换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能实现“不上班自由”的人,从不是一时冲动辞职,而是提前做好了充足准备。如果你将来也不想上班,别着急裸辞,先把这10个准备做到位,才能不慌不忙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1. 算清“不上班底线”:存够2年的固定开支
不上班的前提,是不用为基本生活发愁。在辞职前,一定要算清楚自己的“固定开支”——房租、水电、物业费、交通费、伙食费、社保医保,还有人情往来、应急看病的钱,把这些加起来,再乘以24,就是你需要存的“安全垫”。
我朋友阿泽,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天天996,早就不想上班了。他没有冲动辞职,而是花了3年时间存钱:每月工资的50%都存起来,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最后存够了60万。他所在城市的每月固定开支大概2万,60万刚好够2年的生活费。
辞职后,他靠自由职业赚钱,虽然收入不稳定,但因为有了2年的“安全垫”,心里不慌。就算某几个月没收入,也能正常生活,不用急着找工作妥协。
千万别觉得“存够一年就行”,不上班后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生病、自由职业接单不顺,2年的存款能让你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不至于刚辞职就陷入焦虑。
2. 打造“被动收入小引擎”:不用干活也能有钱进
光靠存款不够,不上班后还得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而“被动收入”就是最好的保障——不用每天打卡上班,也能有稳定的小钱进账。
这里的被动收入不是指买股票、基金(那些风险太高,不适合当主要保障),而是一些稳扎稳打的渠道:比如你有一套闲置的房子,出租后每月能收房租;会剪辑视频,把教程做成课程挂在网上,有人买就能赚钱;喜欢写作,把文章投稿到公众号、平台,靠版权费赚钱;甚至可以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挂在二手平台,定期清理也能赚点零花钱。
我表姐就是这样,她之前是公司的设计师,不想上班后,除了接设计私活,还把自己的设计经验整理成课程,挂在知识平台上。现在每月光课程收入就有3000多,加上私活的收入,完全够自己生活。她说:“被动收入不用多,但能让你心里有底,就算一段时间没接到私活,也不用担心没钱花。”
3. 练一门“不依赖平台的硬技能”:走到哪都能赚钱
不上班后,想赚钱不能靠公司,只能靠自己。所以一定要练一门“硬技能”——不用依赖某个公司、某个平台,只要有需求,就能接到活、赚到钱。
比如会做饭的可以学专业烘焙、家常菜教学,接单做私厨、上门做饭;会用电脑的可以学剪辑、排版、PPT制作,给小企业、自媒体做兼职;动手能力强的可以学家电维修、家政收纳,现在很多家庭都有需求;甚至会带娃、会照顾老人,也能做专业的育儿嫂、护工,收入都不低。
我邻居老周,之前是工厂的技术工,工厂倒闭后不想再上班,就专门学了家电维修。现在他每天接上门维修的单子,修冰箱、空调、洗衣机,一个月能赚8000多,比之前上班还多,而且时间自由,想休息就休息。
千万别学那些“没门槛”的技能,比如单纯的打字、数据录入,竞争大、工资低,还容易被替代。一定要选有技术含量、有需求的技能,越练越熟练,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4. 建立“生活自理闭环”:不用公司也能把日子过好
上班时,公司管社保、管考勤,甚至管午餐,很多人习惯了被“安排”,一旦不上班,反而不知道怎么过日子。所以提前建立“生活自理闭环”很重要。
首先是社保医保,这是底线,辞职后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自己交,虽然费用比上班时高一点,但能保证医保报销、养老金累计,生病时不用自己扛所有费用。
然后是生活琐事,比如会做饭、会打扫卫生、会处理家电故障,不用依赖外卖、家政,既能省钱,又能把日子过舒心。还有时间管理,不上班没人催你打卡,很容易睡懒觉、刷手机浪费时间,提前养成规律作息,每天规划好要做的事,才能避免越闲越慌。
我之前的同事小林,辞职后因为不会做饭,每天吃外卖,一个月花了3000多,还总拉肚子;因为没人管考勤,每天睡到中午才起,下午刷手机,晚上熬夜,不到一个月就变得颓废又焦虑。后来他学着做饭、规划时间,每天上午接私活,下午运动、看书,晚上陪家人,日子才慢慢步入正轨。
5. 攒“应急人脉池”:遇事不用慌
不上班后,遇到问题没人帮你,所以要提前攒下“应急人脉”——不是指有权有势的人,而是生活中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
比如认识一个医生朋友,生病时能咨询病情,不用排队挂号;认识一个维修师傅,家电坏了能及时上门;认识一个律师朋友,遇到纠纷能问几句;认识几个同行,接私活时能互相介绍单子。
这些人脉不用多,但要靠谱。平时多和朋友联系,别人有困难时搭把手,自己遇事时才有人帮忙。我朋友阿远,不上班后做自由撰稿人,有一次遇到一个合同纠纷,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幸好他之前认识一个律师朋友,朋友免费帮他看合同、提建议,最后顺利解决了问题,没花冤枉钱。
6. 做好“健康储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上班后,没有公司体检,也没有同事监督你运动,很容易忽略健康。但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一旦生病,不仅要花很多钱,还会影响赚钱能力。
所以提前做好“健康储备”:每年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至少运动3次,跑步、游泳、跳绳都可以;少吃外卖、垃圾食品,多吃健康的家常菜;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我 uncle 之前是公务员,退休后不想再上班,可他退休后天天在家看电视、吃零食,不运动,不到一年就查出了高血压、糖尿病,每天要吃药,不仅花钱,还不能随心所欲出门旅游。后来他跟着小区的人一起晨练、跳广场舞,饮食也清淡了,身体慢慢好了起来,现在经常到处旅游,日子过得特别滋润。
7. 培养“抗孤独能力”:学会和自己相处
上班时每天和同事见面、聊天,就算工作再累,也有社交互动。不上班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待着,很容易感到孤独、无聊,甚至抑郁。
所以要提前培养“抗孤独能力”:找到自己喜欢的爱好,比如看书、画画、养花、钓鱼,让自己有事可做;每周和朋友、家人聚一次,聊聊近况,避免和社会脱节;可以加入一些兴趣社群,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比如跑步群、摄影群、读书群。
我表姐不上班后,一开始也觉得孤独,后来她喜欢上了养花,每天打理花草,还加入了小区的养花群,和邻居们一起交流养花经验,偶尔还一起组织义卖,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再也不觉得孤独了。
8. 接受“收入波动”:心态要稳
上班时每月工资固定,不上班后收入可能忽高忽低——这个月接了几个大单子,赚得多;下个月没单子,可能一分钱都没有。所以要提前做好“收入波动”的心理准备,心态要稳。
别因为一个月赚得多就大手大脚花钱,也别因为一个月没收入就焦虑不安。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月均目标收入”,赚得多的时候多存点,赚得少的时候就省着点花,平衡下来就能保证正常生活。
我朋友阿泽,不上班后最高一个月赚了2万,最低一个月只赚了3000,可他因为有存款和被动收入,心态一直很稳。赚得多的时候,他会存一部分,再花一部分旅游、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赚得少的时候,他就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靠被动收入和存款过日子,从没因为收入波动而焦虑。
9. 留“退路选项”:别把话说死
就算你准备得再充分,也可能遇到意外情况——比如自由职业接不到单子,或者突然想回到职场。所以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别把话说死。
比如不辞职先尝试“半躺平”:每天少上班几个小时,或者周末接私活,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不上班的节奏,能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如果已经辞职了,也别断了和职场的联系,偶尔和前同事、领导联系,关注行业动态,万一想回去上班,也能有个机会。
我之前的领导,35岁时辞职做自由职业,可做了一年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职场的氛围,于是通过前同事介绍,又回到了职场,不过这次他选了一家节奏慢、离家近的公司,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有了稳定的收入。
10. 明确“生活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上班不是为了无所事事,而是为了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一定要提前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你想靠什么赚钱?想花更多时间陪家人?想旅游、学习新技能?还是想创业?
有了目标,你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才不会辞职后陷入迷茫。比如你想花更多时间陪孩子,那可以找一些时间灵活的兼职,每天下午接孩子放学、辅导作业;你想旅游,那可以做旅游博主,一边旅游一边赚钱;你想创业,那可以先从小项目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我闺蜜辞职后,明确自己的目标是“陪孩子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她开了一家小小的绘本馆,每天上午整理绘本、接待小朋友,下午接孩子放学,周末组织亲子活动,既陪了孩子,又赚了钱,日子过得充实又幸福。
其实“不想上班”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提前做好这10个准备,就能慢慢实现。但这不是鼓励大家盲目辞职,而是要告诉大家:自由的背后是责任,想要不上班,就得先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准备。
你有没有“不想上班”的念头?你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或者最担心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