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白户成“提款机”?警惕“包装贷”与“职业背债”陷阱
发布时间:2025-11-19 21:10 浏览量:2
“我以为只是借我的银行卡出去,赚一些钱,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因提供身份信息和银行卡给他人用作贷款,邱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近期,一种针对征信白户(即无信用记录群体)的新型犯罪手段浮出水面,不法分子通过将白户包装成“成功人士”向银行申请贷款,瓜分贷款资金后让白户背负巨额债务。
征信白户是指在征信系统中未留下任何信贷交易记录的自然人,其信用报告中的“信贷记录”部分呈现空白状态。
这类群体主要包括刚成年的社会新人、偏好现金交易的保守型消费者以及未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的偏远地区居民。
在我国,白户群体规模约占成年人口的11%。
没有信用记录并不意味着信用良好。相反,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导致白户在信用卡申请、贷款审批等场景中面临更高门槛。
正是这种信用记录的“空白”,让不法分子看到了可乘之机。
近期,江门新会公安抓获了一名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犯罪嫌疑人邱某。
邱某通过工友介绍,认识了自称能带他“赚钱”的阿丰。得知邱某是征信白户后,阿丰承诺将其包装成有房、有公司的成功人士向银行贷款,成功后给予邱某贷款金额的30%作为回报。
在两年时间里,阿丰团伙将邱某包装后,带他到银行申请装修贷款、信用贷款、购车贷款,并定期向邱某转账“生活费”维持表象。
类似案例不止一例。在江西吉安,张某某为偿还个人巨额融资债务,伙同他人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吸引他人办理借名贷款,伪造70余名借款人的贷款资料,骗取银行贷款1亿余元。
“职业背债”陷阱“职业背债”骗局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
不法分子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
获取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除了直接针对征信白户的骗局,贷款账户还被诈骗分子用于转移赃款。
2025年3月,卢女士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退费”骗局。一名自称“某成人教育机构客服”的人联系她,表示可以退还部分课程费用。
在取得信任后,对方引导卢女士下载一款聊天软件,并指示她登录某网络贷款平台,进入一个名为“梁某某”的贷款账户,为这个陌生账户还款。
“客服”解释:“您先帮这个账户还清贷款,我们才能走退费审批流程。”
为了拿到退费,卢女士分多次向梁某某的贷款账户转账共计5万元,但退款始终未兑现。
静安区检察院检察官揭露,这类骗局中,诈骗分子一边用“退费”“返利”诱骗被害人清偿贷款,一边找“工具人”用贷款账户“洗赃”,两头设局。
梁某某在社交平台看到“提供贷款平台额度赚佣金”的兼职广告后,在明知资金可能系违法所得的情况下,仍按“上家”指示在多个网络贷款平台注册账户并借款,扣除好处费后将剩余钱款转至指定银行账户。
最终,梁某某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参与“包装贷”或“职业背债”的背债人将面临多重风险。
一是承担高额债务。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收、罚息,甚至被起诉。
二是个人信用受损。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
三是法律风险极高。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公安部门提醒,非法金融中介往往以“金融服务”为幌子,非法从事金融咨询、代理、担保、贷款等业务活动。
消费者要仔细查看金融合同、收费服务条款内容,警惕先收费后服务、“无条件放款”以及转账至私人账户等要求。
面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
2025年,公安部打击贷款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群战役中,各地共捣毁为贷款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提供服务的违法“1069”短信平台5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98名。
江西省公安厅也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组织开展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治理和“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
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
选择正规金融渠道办理业务,警惕“债务优化”、“债务减免”、“征信修复”、“代理维权”等虚假宣传。
梁某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而邱某也在刑事拘留后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
一旦不慎卷入骗局,要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寻求法律帮助,最大程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