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体验课搬进古建修复现场

发布时间:2025-11-28 15:35  浏览量:2

11月28日,“文化焕新:守护时光的痕迹”青年体验活动在北京颐和园举办,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学生、网络达人等跟随颐和园古建工程和遗产保护专家走进修缮现场,了解古建筑修复保护的技艺与文化内涵。

本次活动也是“青知讲说人·这young探北京”系列青年体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委网信办、市文物局、市公园管理中心等主办,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未来的工作场景体验,助力他们更好地择业、就业、成才。

颐和园北宫门内,万寿山后山中轴线三孔桥下、后溪河的两岸是正在开展保护性修缮的苏州街,也是“文化焕新”之旅的首站。“这里曾是以姑苏胜景山塘街为蓝本,专供皇室节庆游赏的宫市买卖街。和以往的古建修复不同,苏州街是边修缮、边开放,玻璃窗里是正在修缮的工地,外面11组橱窗和17处隔扇门将古建修复工作展示给游客,帮助大家领略苏州街的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古建修缮过程。”站在水面上的栏杆旁,颐和园古建工程科工程师常耘硕带大家逐一详解修复点位,揭秘清代建筑营造的“八大作”技艺,“按计划,苏州街修缮工程工期为3年,再有约1年时间,大家就可以看到苏州街的繁华街景了。”

从苏州街移步彩画长廊,学生们又化身“文物医生”,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寻找病害现象。“这幅山水画颜色泛白,像蒙了一层灰。”北京联合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大四学生崔雪钰判断,这是典型粉化现象。颐和园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闫晓雨说:“是的,彩画经过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

她还透露,颐和园已经完成了长廊彩画三维激光扫描和高清数字影像采集,建立了数字化模型和健康档案。今后可通过定期数据采集比对,精准看到病害发展情况,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后,大家又来到乾隆年间遗存养云轩,了解其全面修缮后的研究成果,聚焦古建修复技艺传承、科技应用等议题开展座谈。“这次探访,让书本上的案例和专业知识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崔雪钰说,未来将继续在文物保护领域深耕。专注于古建筑文化科普的自媒体账号“杨爸图说”创作者杨大炜全程参与并用镜头记录了这次探访。他表示,希望用镜头带观众深入了解古建修复工作,引导更多青年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后续,“青知讲说人·这young探北京”系列青年体验活动还将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深入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纪念馆、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等,在“交通强国”之旅、“智能制造”之旅中感悟首都发展进程,开展职业体验。

记者:何蕊,吴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