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理性看待大学生“回炉”读技校

发布时间:2025-11-21 01:43  浏览量:3

一周知识理论课,一周实操实践课,如今在河南省技工院校里,活跃着一批这样上课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经历特殊,在高校毕业后没有直接就业,而是选择了去技工院校重新学习一门技能。技工院校也张开双臂,欢迎这些特别的学子到来。

这一打破传统学历认知的选择,既折射出当代青年就业观念的深刻转变,也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无需过度解读为“学历贬值”,而应理性看待其背后的价值逻辑与时代必然。

大学生“回炉”技校,本质是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的理性选择。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预计突破1200万人,而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不少文科类、基础学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而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对熟练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常年处于紧缺状态。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缺口已超3000万,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河南某技工学校的统计显示,“回炉”学子中,近七成来自人文社科、基础理科等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他们通过技校系统学习数控加工、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技能后,就业率达95%以上,月薪普遍比原专业就业高出2000-3000元。这种“学历+技能”的双重加持,让他们在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领域更具竞争力,印证了“一技在手,就业不愁”的现实价值。

大学生“回炉”技校,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社会认可度低”的困境,而高校毕业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技校生源的整体素质,更倒逼技校优化课程设置、升级教学模式。河南多所技校针对“回炉”学子的特点,量身打造“理论精讲+实操强化”的课程体系,将高校所学的逻辑思维、理论基础与技校的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出兼具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些学子的到来也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不是“次等教育”,而是与普通教育平行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双向赋能,既让大学生实现了职业转型,也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当然,看待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也需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读书无用论”,高校教育培养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仍是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鼓励所有大学生都选择“回炉”,而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理性决策。对于高校而言,这一现象更应成为改革的信号——需加强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要抓住机遇,提升办学质量,完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对于政府而言,应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不是学历的“降级”,而是职业发展的“升级”;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人才培养的理性回归。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今天,这种现象既符合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摒弃传统偏见,以开放、理性的心态看待这一选择,同时各方协同发力,完善教育体系、优化就业环境、健全激励机制,让每个有梦想的青年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让更多人才在不同赛道上绽放光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