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本科大学的基本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11-28 09:56  浏览量:2

自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职业本科大学以来,职业本科教育被赋予了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实践层面,职业本科大学的办学者们仍然面临“如何办好”的困惑。如何准确把握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定位?如何避免职业本科教育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或高职专科教育的“加长版”?针对这些核心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二级教授、原教务处处长汪治近日接受新锦成独家专访,深入阐述了职业本科高校的核心诉求、现实挑战以及发展路径。

个人研究重心转移:为何聚焦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

观点摘录:目前职业本科办学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公办院校率先探索,但整体缺乏系统性的学理研究。

40余年,近年来将研究重点从职业教育其他方面转移到职业本科的基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上,做出这一研究转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0多年,一直既是实践的探索者,也是理论的思考者,始终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之所以现在将研究重点聚焦职业本科,主要有几个主要原因。首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于2023年正式升本,我虽然已经退休,但对学校感情深厚,自然会重点关注学校及同类院校的发展。2019年起步至今已有六年,教育部明确其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中高端产品生产加工、中高端服务提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和复杂操作等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职业本科办学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公办院校率先探索,但整体缺乏系统性的学理研究。这种理论支撑的缺失,导致各校探索路径漫长,难以形成共识性的办学遵循。而基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的基础性、先导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本科、高职、中职的不同定位和科学衔接,也关系到和应用型本科的差异化发展。这些问题解决好,职业本科教育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这也是我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此的主要考量。

办学实践困惑:职业本科办学者的核心诉求与现实挑战

观点摘录:大家的共识是,现在“要不要办”职业本科的问题已经解决,核心困惑在于“怎么办好”,尤其是准备升本的院校,在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这一问题上,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可遵循的范式。

新锦成:您在与职业本科汪治:目前职业本科学校办学者对系统性学理支持的需求非常迫切。虽然职业教育内部有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书记吴学敏、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书记周建松等专家做了相关探索,职业教育外部也有不少普通高等学校的学者关注,但这些外部学者的研究多从学术角度出发,缺乏对职业本科办学实践的针对性。2025年9月贵阳的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和10月深圳职业本科专题会议上表现得很明显。我在这两次会议上就职业本科学校基本办学定位做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共鸣,很多校领导会后主动与我联系交流。大家的共识是,现在“要不要办”职业本科的问题已经解决,核心困惑在于“怎么办好”。尤其是准备升本的院校,在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这一问题上,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可遵循的范式。目前各校的探索虽然有一定亮点,但总体不够系统,难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这也凸显了学理研究和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新锦成:从当前探索来看,职业本科办学有没有形成一些可总结的成功经验或模式?

汪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最早开展职业本科办学的公办院校,吴学敏提出了“两个不是”“几个应该”等探索成果,核心是强调“升本不忘本”,坚守职业教育的本质方向。但总体而言,各校的探索多是零散的观点和做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办学者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职业本科学校办学需要兼顾类型特色和层次要求,既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又要达到本科教育的层次标准。目前的探索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经验进行系统化梳理,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办学原则和实践路径,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基本办学定位:八大维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引

观点摘录:职业性和技能性是一体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一致的,区域性与针对性是一心的,高端性和支撑性是一脉相承的。

新锦成:您提出了职业本科大学基本办学定位的八大方面,我们初步了解后有个疑问汪治:八大定位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类型”和“层次”,其他六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的细化内容。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类型”与“本科教育层次”的结合,这两个核心要素决定了办学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成为我们职业本科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遵循。

具体来说,八大定位包括类型定位(坚守职业性)、层次定位(体现高端性)、功能定位(聚焦技能性)、目标定位(侧重应用性)、能力定位(强化实践性)、面向定位(立足区域性)、服务定位(增强针对性)、学术定位(夯实支撑性)。这八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相互支撑,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职业性和技能性是一体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一致的,区域性与针对性是一心的,高端性和支撑性是一脉相承的。

之所以做这样的细化,是为了让办学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内涵,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比如,类型定位明确了职业本科不是普通本科的“低配版”,层次定位则强调其不是高职专科的“升级版”,两者结合才能准确把握其基本办学方向。

新锦成:那您认为办学者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八大方面?在会议交流中,校领导们对这一理念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如何?

汪治:要记住这八大定位,关键是把握“定位+核心要求”的对应关系。将定位方向与核心要求直接关联,就能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

从以往的反馈来看,校领导们对这一理念的认可度很高,认为其“接地气、有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办学中的困惑。很多校领导表示,这八大定位既明确了办学的基本方向,又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引,帮助他们理清了思路,避免了办学中的盲目性。

类型差异辨析: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办学差异

观点摘录:现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主要是出于社会需求和生源考虑,但这与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存在本质区别。

您曾在论文里预判,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会向职业本科转型。现在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本科的可能性大吗?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其定位与职业本科大学的专业定位是否存在差异?汪治:从当前国家政策和办学实际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为职业本科学校2015、2016年,国家就提出部分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实质上是希望其主要开展职业教育,但多年来转型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现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主要是出于社会需求和生源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必须按照职业本科的专业目录、专业编码招生,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从国家规定来看,所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不存在差异。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本科学校的基本办学定位存在本质区别。在实践层面,两者的办学难度和效果会有明显不同。职业本科大学(多由优质高职院校升格而来)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和经验;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处于学科体系背景下,缺乏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在师资能力、实训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开展职业本科专业办学的难度更大。

新锦成:要确保职业本科专业的建设质量,国家下一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否需要建立专门的专业认证体系?

汪治:目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职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主要针对职业本科学校层面,但其核心指标最终会落实到具体专业上,这是职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2024年已经开展试点评估,2025年开始正式对2019、2020年升格的职业本科学校进行评估,这将有效规范和提升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质量。总体来看,职业本科的质量保障将以合格评估为核心,逐步完善专业评估机制,通过外部评估引导院校规范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争议:职业本科高校是否需要及如何开展学科建设

观点摘录:职业本科应重点建设三类学科:职业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应用技术学科。

新锦成:当前学界和实践界对职业本科是否需要开展学科建设存在争议。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背景下,您认为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开展学科建设吗?如果需要,应开展何种类型的学科建设?

汪治:这是我近期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职升格而来,办学基础薄弱,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压力,因此高职学校一直强调“专业建设为龙头”,很少提及学科建设。这在当时有其合理性,让院校能够集中精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但长期忽视学科建设也带来了明显弊端——缺乏学科支撑导致很多建设项目难以形成积淀,无法形成规律性的办学经验,常常出现“推倒重来”的情况。进入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来提升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职业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的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普通本科高校有本质区别。普通本科的学科建设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为核心,而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核心目的是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本质是技术开发活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诉求,还要兼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价值诉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价值诉求。具体来说,职业本科应重点建设三类学科:一是职业学科,要围绕职业、职业标准开展研究,重点开展职业研究以及人的职业实践、成长与发展探究,涉及职业理论、职业资格、职业体验、职业倾向测试、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培养规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研究、职业与就业研究等重点领域,关注职业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并要通过校企合作研究新职业和新的职业标准,为专业设置何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聚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尤其是技能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应用技术学科,侧重应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这三类学科建设都不是为了开展基础研究,而是为了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内部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还不够,各类会议上校长们的发言很少提及这一话题,但外部高等教育学者如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等一批学者,已经多次呼吁职业本科加强学科建设。随着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的深入,学科建设将成为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支撑。

新锦成: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学科建设,是否会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汪治: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学科建设,肯定会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学科建设能够整合教学资源、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要素,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科技含量;同时,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开展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

但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职业本科高校是否会有“学术漂移”的风险,纷纷转型为普通本科高校,不再“升本不忘本”?汪治:如何控制“学术漂移”的风险,关键在于把握好学科建设的定位。如果职业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照搬普通本科的模式,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就可能出现向应用型本科甚至学术型本科靠拢的“漂移”风险。但只要坚守“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突出技术开发和应用导向,就能够避免这一问题。此外,国家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这一“指挥棒”也会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坚守自身定位,不会轻易转向。

发展前景展望:招生就业竞争力与转型可能性

观点摘录:职业本科解决了技能人才的本科学历层次问题,毕业生在学历和技能上形成双重优势,未来就业竞争力会持续提升。

新锦成:当前职业本科汪治: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职业本科学校不仅没有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挤压,反而在部分省份形成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挤压态势。很多职业本科学校的招生分数超过了当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让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二是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家长和学生更看重“学得实在、就业有竞争力”;三是职业本科学校目前招生规模较小,多数学校头一年招生300-500人,两三年后才达到千人规模,而高职专科院校每年招生普遍在5000-8000人,小规模招生也推高了录取分数。就业方面,目前职业本科学校毕业生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招聘时大多不会刻意区分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毕业生。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毕业生规模扩大和时间检验,企业会逐渐认识到两者的差异。职业本科毕业生兼具本科文凭和技能优势,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更侧重理论应用能力,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会越来越突出。

我对职业本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大多来自于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在技能培养方面有深厚积累;另一方面,国家明确技能型社会建设方向,国际上欧盟、美国、英国等也都在强化技能教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再加上职业本科教育解决了技能人才的学历层次问题,毕业生在学历和技能上形成双重优势,未来就业竞争力会持续提升。

汪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职业本科学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可能性不大。首先,职业本科学校的名称明确为“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大学”,办学定位已经固化;其次,国家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技能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肯定不同,职业本科学校必须按照技能型高校的标准办学,转型缺乏政策空间;最后,职业本科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转型不符合自身发展逻辑。

当然,不同职业本科学校的地域背景、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在内涵发展上可以进行多样化探索,但总体的办学类型不会改变。国家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以及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都会推动职业本科学校坚守自身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区域服务定位:职业本科的服务范围选择与界定

观点摘录:职业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在本省招生,无需大规模跨省招生。

新锦成:您提到职业本科的面向定位是区域性,既包括服务所在省份,也可以着眼于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在实际办学中,职业本科高校应如何选择自身所服务的区域?对于尚未有大量毕业生的新建院校,该如何界定服务范围?汪治: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定位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高度契合。与985、211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前往大城市、跨区域就业不同,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愿意在本省、本市就业,这背后既有语言文化、人脉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适应因素,也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因素。

比如在广东,职业本科学校的毕业生甚至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集中在珠三角就业;四川、重庆的职业本科毕业生多选择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就业;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职业本科学校也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这种就业倾向决定了职业本科学校的服务区域应重点聚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对于职业本科学校而言,服务区域的选择应遵循“就近服务、精准对接”的原则:优先服务所在城市和省份,对于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拓展到一体化经济圈。我个人认为,职业本科学校完全可以在本省招生,无需大规模跨省招生,把少量招生计划投放给周边省份即可满足需求。这样既能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又能确保毕业生服务本地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新锦成:对于尚未有大量毕业生的新建院校,该如何界定服务区域的范围?

汪治:可以参考其前身高职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职业本科学校大多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高职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基本能反映未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就能精准界定服务范围,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精准对接。

研究生教育探索:职业本科与普通高校的差异化发展

观点摘录:职业本科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会更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更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新锦成:目前已有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开始尝试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与内地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生。您认为职业本科的研究生教育与普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会趋同发展还是差异化发展?

汪治: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类,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属于专业学位范畴,与普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无需刻意区分。但在培养规格和质量上,两者会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办学背景和师资优势的不同。

普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托学科体系,导师大多擅长学术研究,缺乏实践经验,虽然政策要求强化实践性,但在实际培养中难以充分落实;而职业本科学校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紧密,实训条件完善,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天然优势。

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会更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更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性,职业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正好契合这一要求,未来培养的研究生可能会更受企业欢迎,在就业市场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已经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本科学校的师资资历完全能够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且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未来,随着职业本科学校在办学水平、质量、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多职业本科学校具备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可推广的办学经验

观点摘录:深职大的三点经验,对资源要求低,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针对性,适合各类职业本科院校借鉴。

新锦成: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以优质“双高”校为基础建设的职业本科大学,自2023年升本以来已有两年探索经验。您认为其中探索出哪些值得其他院校推广的特色做法?2002年就开始了,当时我们在专科线招生,开展四年制培养,让专科毕业生在深圳就业可享受本科待遇;后来又与广东的本科院校合作,在本科线以上招生,学生在我校完成四年培养拿到本科学位,算是“4+0”模式。这些早期探索为学校第一,绘制产业链地图,实现专业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我们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分析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情况,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校组织了多期专业主任培训,最终每个专业都要汇报产业链地图,确保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这一做法对资源要求不高,任何职业本科学校都可以借鉴,核心是立足区域产业实际,避免专业建设盲目跟风。第二,开设职业认知专题课程。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职业人,而很多普通高中毕业生对职业认知是空白的,即使是报考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也大多只关注学校口碑和就业前景,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我们在职业本科专业第一学期开设职业认知专题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判断自身是否适合该职业、明确学习方向,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这一课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灵活开展,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开展教学。第三,设置小学期项目研修。我们在大一至大三的第二学期暑假前,设置一个月的小学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修。三个小学期的项目研修形成递进贯通的体系,从基础项目到复杂项目再到创新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积累隐性知识。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大量隐性知识的积累,而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场景中的反复训练获得,项目研修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一做法对实训条件和师资的要求不高,其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项目难度和内容。深职大提出的“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品导向,项目主线,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课程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

差异化培养:面向不同生源的人才培养路径

观点摘录:差异化培养并不意味设置不同的培养标准,而是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新锦成:您在文章中提到,职业本科学校要针对不同招生来源的学生开展分门别类的培养。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培养路径有何差异?汪治:职业本科学校的生源具有多样化特点,既包括普通高考学生,也包括职业高考学生,还有高本衔接(3+2)、中本衔接(3+4)等类型的学生,不同生源的知识技能背景、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学习年限也各不相同,必须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既要补他们各自一定的短板,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为普通高考学生增加技能基础课程,为已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增加理论提升课程,但是更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差异化培养并不意味设置不同的培养标准,而是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根据学生的学业背景差异制定分类的培养方案,侧重不同的岗位定位进行培养,如成果转化岗、研发岗、工艺岗、操作岗、服务岗等等。通过这种差异化培养,既能充分发挥不同生源学生的优势,又能适当弥补其短板,确保所有毕业生都能达到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标准,成为兼具本科层次学术素养和高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