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味”根本藏不住?科学说,这可能是一种“炎症”

发布时间:2025-11-27 17:37  浏览量:2

图/电影《年会不能停》

“‘班味’根本藏不住。”

“一旦沾上‘班味’,这辈子都摆脱不了。”

所以,“班味”到底是什么味?一开始,网友们只是用它来调侃上班带来的身心疲惫;后来,连医学博主也加入讨论,从专业角度分析“班味”背后的科学依据,甚至提出“炎症体质”这类说法。

有网友还总结了不同职业特有的“班味”:媒体人带着“宇宙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媒味”;教师自带“逢人就想教育一番”的“师味”;医生则带着“随时随地都能看病”的“医味”……

图/《甄嬛传》

其实,“班味”本身并非贬义,它更像是工作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是客观存在的状态。大家真正吐槽的,是“班味”太浓了。

一旦染上“班味”,症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假期还在发工作消息、高铁上疯狂码字、走在路上也要接领导的电话……

说白了,“班味”就是那种上班之后挥之不去的疲惫感。不少网友晒出“工作前 vs 工作后”的自拍对比:上班前神采飞扬,上班后憔悴无光。强烈的反差之下,“去班味”俨然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刚需。

“班味”为什么会这么浓?

通常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

身体疲惫:高强度的工作和通勤大量消耗精力,是“班味”最直接的来源。

精神内耗: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让人心累。

选择焦虑:“天天想离职,月月拿满勤”——抱怨归抱怨,很多人最终还是为生活选择了坚持。

这一身难以摆脱的“班味”,悄然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也催生了不少网络“名场面”:上班时扮丑随意,下班后精致打扮;上班时怼天怼地,下班后表情放空、只想静静。

从初入职场时的满怀期待,到逐渐习惯节奏却仍感前路迷茫,再到工作多年后出现职业倦怠,却依然为谋生而咬牙坚持——这些状态,其实是很多打工人在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不同阶段,“班味”或许不同,但“浓度超标”却是共通的。

“班味”不仅让人精神涣散,下班后也只想刷手机、报复性消费,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怎么才能消除“班味”?

网友推荐了一些小方法,或许可以试试:

公园20分钟理论

午休时不妨去附近公园散散步,吸收自然能量。晚上也可以安排一些能激发活力的运动,释放积压的情绪。

‍♀️ 晚间舒缓时刻

做些拉伸或按摩,同时看看喜欢的综艺,打造专属的放松时间。

回家不拖延

进门就洗漱,洗去一身“班味”,把晚上的休息时间拉长。主动拒绝无用社交,把时间留给自己。

形象管理

多尝试不同风格的穿搭和造型,不给自己设限。良好的形象能带来积极心态,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学会“下班即切换”,实现工作与生活的课题分离。

提升工位幸福感

在抽屉里放点能治愈小物,桌上摆些喜欢的摆件。喝点花茶或果汁,既调养身体,又点亮心情。

图/电影《秋天的故事》

城市很大,生活很长。别让“班味”定义你的全部底色。

在必须向前奔跑的间隙,记得你依然拥有暂停、呼吸、与浪漫不期而遇的权利——那才是我们守护自我,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