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回归创业公司,职业经理人模式很好,但不适合理想

发布时间:2025-11-27 15:57  浏览量:1

对所有新势力选手来说,还没有谁敢说自己稳了。这一点,从隔数月就大调整一次的交付量榜单上就可以看出。曾经率先实现盈利,领跑新势力的理想,便经历了一轮波动。经过反思之后,李想为理想的第二个十年选定了新的组织、产品与技术路线,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是理想做出的第一重要选择。

文 | 原雅坤

编辑 | 李欢欢

运营 | 步鸟

行至低谷

一直顺风顺水的理想,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1月26日,理想汽车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Q3总营收274亿元,虽然同比去年并不理想,但前三季度营收达835亿元,在新势力阵营仍算领先。比较危险的信号是,第三季度净亏损6.2亿元,这还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理想盈利上岸之后,首次出现亏损。

不过,短期波动带来的影响不算太大。三季报发布后,理想美股11月26日收盘价报18.43美元,小幅上涨0.6%。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仍看好理想。

第三季度,通过推出i8与i6,理想构建了新的纯电产品矩阵,覆盖主流与高端家庭纯电市场,形成增程与纯电双线产品布局。理想的纯电车型在北京、上海与江浙沪等核心市场,订单都有大幅增加。

▲ 理想i6。图 / 理想汽车官方

不过,理想的整体交付量还是出现一些波动。第三季度理想共交付9.3万辆新车,同比减少39%。其实在6-8月,理想的交付量就呈现下滑趋势,得益于新车发布,9月销量稍有所回升,10月又再次下降。

第三季度理想的车辆毛利率为15.5%,同比降低了5.4个百分点,这与理想MEGA召回有很大关联。今年10月,理想曾因安全隐患,召回11411辆‌MEGA,为召回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这场召回带来的成本及产量下降导致单位制造成本增加。如果剔除这一事件造成的损失影响,第三季度的车辆毛利率会是20.4%。

由于新车型上市、产品配置调整等原因,理想在研发方面仍然保持着较高投入,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达到120亿元。

受上述因素影响,理想的现金储备也不如以往充足。截至三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共计989亿元。由于现金减少以及购买存货相关的付款增加等原因,Q3自由现金流为负89亿元,相比第二季度减少了51亿元。

面对第四季度,理想给出了比较谨慎的交付与营收指引。预计四季度交付量为10万-11万辆,营收总额为265亿至292亿元。

▲ 2025广州车展,理想汽车展台。图 / 理想汽车官方

理想当然不甘心于此,将更多希望放在明年。在Q3业绩会上理想预告,2026年L系列将迎来大改款,理想会基于用户需求打造迭代产品,车型配置回归精简的SKU模式,消除入门版体验打折的痛点,并在设计上延续家族基因,强化豪华质感,提升品牌辨识度。届时全系车型将会标配5C超充能力。

为了加快产能与交付速度,自11月起,理想i6的电池供应将启动双供应商模式,并保证质量标准一致。到明年年初,i6的月产能将会提高到2万台。

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2025年第三季度,是理想第二个十年的开始。面临产品周期、公关舆情等一系列挑战后,第二个十年应该怎样走过?理想需要做出新的判断。

在三季度业绩会上,理想创始人、CEO李想分享了自己关于下一个十年,公司经营的长期思考。他提出三个关键词:组织,产品,技术。

在组织上,理想决定重回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过去十年间,理想的前七年一直采用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理想用三年时间,努力学习奔驰、宝马、苹果等公司的管理模式,将公司的治理体系向职业经理人模式转变。

但在实际落地后,李想意识到,这两种不同的治理体系适用于不同的阶段与行业环境,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取得成功,但需要三个要素:行业和技术周期相对稳定;企业的行业地位领先且稳固;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要么没有动力继续工作,要么已经不在了。这套模式并不适合此时的理想。

▲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图 / 视觉中国

过去三年,李想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李想发现,“我们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反思之后,李想决定从第四季度开始,回归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创业公司的管理核心有四点:更多的对话而非汇报;聚焦用户价值而非只是交付;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资源;识别关键问题而非创造信息不对称。

既然像英伟达和特斯拉这样优秀的公司,至今仍在采用创业公司的管理方式,那么理想同样可以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和方式来管理。毕竟,从1998年开始,李想积累了27年的创业公司管理经验,且理想当下面对的是一个行业高度竞争、技术高度变化的大环境。

这是理想站在第二个十年开端,做出的第一个重要选择。

调整组织模式同时,李想在产品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把汽车变成机器人。

李想认为,机器人有两种形式,一种像人一样,一种像车一样,而汽车就是机器人的核心形态之一。

如何把车变成机器人?答案是,给它眼睛和耳朵的感知能力,给它大脑和神经的模型能力,以及心脏等器官一样的计算能力,改造硬件形成更强的本体能力,即让汽车机器人成为“顶级司机”。

而一个好的具身机器人,应该从被动的机器人,成长为自动的机器人,再进化为主动的机器人。

▲ AI机器人。图 / 视觉中国

李想预言,未来十年具身智能最有价值的产品,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就像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汽车形态机器人。只有选择具身智能,才能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这是新时代给予汽车企业和创业者们最好的机遇与最高难度的挑战”。

确定未来十年,理想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产品之后,就要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其实也是完整AI系统的技术选择。在李想看来,具身智能是未来完整AI系统的答案。

想要做好具身智能,就要构建一套不同于语言智能的AI系统。它包含具身智能的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算力与本体。

具身智能必须增加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模型也必须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理解,首要任务是精准,其次才是泛化。操作系统需要确保软硬件的最优融合、提高更高的帧率,整体系统要快和精准。

为具身智能的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等提供的算力也要在端侧供应,而不是云端。最后还要改造硬件,成为具身智能的本体。

可是现在,没有任何第三方供应商可以完整地提供这套系统。

李想判断,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在未来三至五年内,理想的目标是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

从被动使用到主动服务

将目光拉回即将到来的2026年,理想打算用产品与技术的跃升,来迎接新的挑战。

李想透露,2026年搭载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开始交付,真正的产品价值和体验就会发生改变。汽车将从被动使用变成真正的自动化、主动化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和体验,并不是理想要做Deep Research、Coding,或生成一个视频,而是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和高频体验中,用户每天都会感受和体验到这样的价值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其实,这样的主动化服务,理想已经在探索中。在今年广州车展,理想推出了“VLA充电”,将VLA司机大模型应用于超充站。这项功能支持充电预判、无缝驶入、自动地锁、丝滑泊入、自主驶离、自动缴费,除了需要车主自己插枪,其它都能靠系统自动搞定,预计将在年底推送。理想还将于年底推送首个防御性AES(自动紧急避让),可以防御被动撞击。应用场景包括慢车加塞、恶意别车、避免后车追尾等。

▲ 理想超充站。图 / 理想汽车官方

在汽车之外,理想也在尝试将AI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近日李想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即将发布智能眼镜。他解释道,“理想AI眼镜是理想最好的人工智能附件”。同时,AI音箱也在李想的考虑范围之内。

2026年,政策变化、需求改变,汽车行业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面临的挑战都不会小。完成与自我对话之后,理想作出改变,剩下的,就是将这些变化落地,努力走出谷底。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