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职业化应对“谁来种地”|粮食大事
发布时间:2025-11-27 14:44 浏览量:1
转自:经济日报
农民素质,关乎粮食安全的成色,关乎农业发展的未来。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除了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外,还应以战略眼光、超常举措,加快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让“农民”从一种世代沿袭的社会身份,转变为有吸引力、有尊严、有奔头的现代职业,让有志投身农业的人,主动选择成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为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筑牢人力根基。
当前,农村劳动力面临“代际断层”与“素质鸿沟”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70后’不愿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谈种”已成为普遍现实,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为农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农业格局。如果不能尽快建立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沦为摆设。推动农民职业化,这是应对“谁来种地”的迫切需要,也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慢不得、等不起。必须拿出更大决心,破除制度障碍,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把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摆在优先位置。
以“制度松绑”加快破除身份壁垒。传统的“农民”身份与户籍、土地深度捆绑,代际相传,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固化标签。要实现向现代职业转变,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三权分置”改革,打破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于户籍之上的公共服务差异,确保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农业从业者,都能平等享受所在地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职业”与“身份”的彻底解绑。其次,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解开捆绑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束缚,为有志从事农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让现代职业农民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筑梦。
以“产业增效”加快提升职业吸引力。粮食比较效益低,“1斤粮食不如1瓶矿泉水值钱”的现实严重削弱了农民的职业吸引力。应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作用,确保农民种粮不亏本、有钱赚。应持续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市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民从单一粮食生产向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拓展,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与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普及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作环境与方式,使其成为令人羡慕的“科技岗”。当务农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镇同龄从业者时,农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
以“身份重塑”立起农民应有的尊严感。现代职业农民不应是固守传统的“庄稼汉”,而应是懂技术的“田秀才”、善经营的“农经理”、会管理的“土专家”。要像培育工程师、教师一样,建立系统的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从业者从“经验型”走向“专业型”。实施城乡人才入乡激励政策,通过设立农业创业基金、提供安家补贴等政策,精准吸引大学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人才成为现代职业农民。还要大力营造重农尊农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农业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的表彰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农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现代职业,是值得骄傲的人生选择。
农民职业化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其意义远超农业本身。它关乎社会公平、关乎人才流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久大计。我们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按下农民职业化的“快进键”。当千千万万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的职业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时,我们端牢“中国饭碗”的根基将更加牢固,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将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