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秒变“抢人”现场,央企HR:这个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我定了
发布时间:2025-11-26 18:37 浏览量:3
近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实训车间内,一场特殊的结业考试正在进行。这里没有安静的考场,只有机器的轰鸣与紧张的讨论;前排就座的,除了考官,还有来自洛阳轴研科技、中信重工、中国一拖、中国中车等6家央企国企的招聘负责人。他们带着明确的岗位需求,现场观摩、即时评估,将一场结业考试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2023级的学生们,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走出校门前,就已叩开了通往优质企业的大门。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智能制造专业领域学生资格结业考试现场
“这个学生的操作流程非常规范,对工艺细节的把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份简历我们先留下,明天上午,我们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主管会亲自进行面试。”
考试现场,气氛热烈而专注。本次SGAVE项目结业考试摒弃了传统的试卷模式,以“真实工作全流程”为核心命题。学生们需要独立完成从接收任务、制定计划、编程加工、质量检测到最终成果汇报的完整智能制造项目。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智能制造专业领域学生资格结业考试考官
与常规考试不同的是,在主考官——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专家、全国技术能手范彪的身旁,坐着一排特殊的“考官”——企业招聘团。他们手握岗位需求清单,一边认真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不时低声交流,甚至直接向学生提问:“你对我们公司的岗位有什么了解?”“你期望的薪资范围是多少?”
“我们不是来旁观的,是带着明确的用人需求来的。”洛阳轴研科技有限公司重大型轴承制造部厂长张伟坦言,公司正全力推进大功率风电轴承的批量化与智能化生产,急需能够独立操作精密设备、精通编程软件并具备质量管控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洛科这次考试,直接把我们的招聘前置到了人才培养的‘验收环节’,效率非常高。”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厂主任王翌鹏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午观摩了三组学生的成果汇报,他们不仅能严格按照标准完成全流程,更可贵的是,能主动发现加工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解决能力,正是我们企业最看重的,这样的学生我们今天必须‘抢’到手!”
企业争相延揽的背后,是学生们展现出的“硬核”专业实力与职业素养。考试过程中,学生们在加工中心前熟练操作的场景,让在场的企业技术专家频频点头。中国一拖中小拖有限公司的李智江在仔细观察了一位学生的操作记录后表示:“从任务分解、刀具选择到误差补偿,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德国职教体系所倡导的严谨与规范。这种严谨度,甚至超过了许多我们社会招聘的新入职员工。”
学生成果展示汇报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学生们内化于心的职业素养。中国一拖福菜格有限公司的李泽源分享了一个细节:“有一位女同学在实操中敏锐地察觉到设备参数出现微小异常,她没有选择忽视,而是立即暂停流程,主动排查隐患。这种‘质量优先’的意识,正是现代智能制造生产线最宝贵的品质。”据他透露,公司已提前为SGAVE项目的毕业生预留了15个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岗位,“就等他们毕业上岗!”
中国中车的张利伟先生的点评则更为直接:“他们今天提交的,不只是一份结业作品,更是经过德国‘双元制’模式精心打磨的‘准职场人’。这样优秀的技能苗子,对于我们中车的智能轨道装备车间来说,正是求贤若渴!”
“香饽饽”并非天成,其背后是洛阳科技职业学院长达三年的深耕与探索。自2022年正式引入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以来,学校便致力于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精髓进行本土化创新实践。
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课时占比超过40%,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的实训工单,直接对接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订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质量,真正实现了“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需”。因此,此次结业考试不仅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最终检验,更成为了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学生进行实操考试
学生进行实操考试
“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服务‘中国智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起点。”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校长邹利斌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洛阳区域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像SGAVE项目班的学生一样,成长为“懂技术、精操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据悉,考试结束仅两小时内,参加考核的30余名学生已全部收到来自上述企业的实习或就业邀约。这场“未出校门、先定岗位”的生动实践,不仅是中德SGAVE项目在洛科本土化改革的成功注脚,更深刻地印证了一个道理:当职业教育真正精准对接产业脉搏,高技能人才自然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通货”,在时代的舞台上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