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到底是考研香,还是考公更靠谱?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考研,一代年轻人的职业观,悄悄拐了个弯!

发布时间:2025-11-27 01:51  浏览量:3

大家好!最近不少同学、同事都在问:“2026年到底是考研香,还是考公更靠谱?” 今天就借着那组“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考研”的数据,和你好好聊聊背后的真实变化——不是简单的“内卷升级”,而是整整一代年轻人的职业观,悄悄拐了个弯。

前言:从数据上看,2026年国考共有约371.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首次超过考研报名的343万人,而考研人数已从2023年的474万降到2026年的343万,连续三年下滑;与此同时,国考放宽年龄、提高面向应届生比例,平均竞争比高达98:1。这一升一降背后,其实是一句话: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稳定、可预期、能看见的生活,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当成“刚需”,大家不再盲目追学历,而是更现实地权衡“这一脚迈出去,值不值”。

一、先把账算清楚:谁在涨,谁在降?

咱先不谈情怀,先把数字摆在桌面上,说话才有底气。

1. 核心数据一眼看懂

报名人数对比

你给出的数据里,考研从474万 → 388万 → 343万,三年连续下滑;而国考在2026年冲到371.8万领先考研约28.8万人,完成了“首次反超”。

国考政策与竞争情况

考研这边呢?

2023年:474万(高点)

2025年:388万

2026年:343万(2019年以来最低)

三年一减再减,累计少了131万人

数字很诚实:
一个在涨,一个在跌。
国考越来越挤,考研的“浪”却慢慢退了下去。

二、为什么大家突然更爱“铁饭碗”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大家都变得越来越保守,只想躺在体制里?”

说句实在话,这样理解太简单了。

1. 稳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优点”

这几年你也能感觉到:行业起起落落、公司说裁就裁、岗位说没就没。

对于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

一场失业,可能是房贷断供;

一次大病,可能掏空父母多年的积蓄;

一次“转行再来”,可能就是重新做一回毕业生。

在这样的环境里,公务员身上的几个“标签”就格外显眼:

收入不一定暴涨,但相对稳定

五险一金、各类保障比较齐全

工作地点相对固定,人生规划更好安排

父母也会觉得:孩子有份正经编制,心能放下一大半。

当下这届年轻人,看得比谁都清楚:
不是不想拼,而是不愿意再把整个人生押在“运气”和“故事”上。

所以,当看到国考:

放宽年龄到38岁/43岁

68%的岗位向应届生倾斜

很多人心里会冒出一个念头:
“既然我要努力一把,那干脆冲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

2. “不是不想上岸,是想上对岸”

以前,考公务员总被说成“求稳”“不上进”;
但现在,更多人是在权衡:“哪种上岸,更适合我?”

有人背着房贷、扛着养家的压力,真需要一份长久一点的安全感;

有人不想在大城市无休止地“搬砖+加班+被优化”;

还有人就是觉得,自己性格适合做事务性工作,喜欢清晰的流程和边界。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冲“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互联网裁员故事”里全身而退。

选择国考,说到底,是很多人做的一次“现实主义”的决定。

三、考研人数下降,不代表大家不想成长了

看到考研人数下降,有人会调侃:
“考研热终于降温了,大家醒了?”

其实,这背后更多是——算得更清楚了。

1. 时间成本:至少三年起步

考研意味着什么?

备考一年,压力巨大,几乎“all in”;

读研大多是两到三年

期间的生活成本、机会成本,都是真金白银。

如果读研前后的就业质量差距不明显,很多人会问自己一句:

“我多花这几年,到底换来了什么?”

尤其是看到部分硕士毕业生:

和本科生抢同样的岗位,

起薪差距不大,

有时反而被嫌“高不成低不就”,

那种“读研就一定翻身”的朴素信念,确实在一点点被现实修正。

2. 就业预期:光有学历,不再是万能钥匙

过去,学历像一块“通行证”:
只要拿到“硕士”,仿佛就进阶到了另一层。

但现在企业更看重的是:

实习经历、项目经验;

能不能快速上手;

综合能力、沟通协作等。

很多读研的同学,在毕业时会有类似的困惑:

“我学历涨了,但好像公司要的东西,我也没完全练出来。”

当越来越多人看见这点,
那句老话就显得更实际:“与其多拿一个学历,不如早点进入赛道。”

3. 不是“不上进”,而是“不再盲目上进”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变了:

不再一股脑儿地“大家都考研,那我也报名”;

会认真想:“我读这个专业的硕士,以后到底干嘛?”;

会考虑:“我到底是需要深度学术训练,还是需要一份更稳的工作?”

从“跟风往上挤”到“想清楚再选择”
考研人数下降,某种意义上反而说明:
大家更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四、站在十字路口:考研还是考公,怎么选?

说到这儿,数据讲完了,情绪也摆在桌上了,
剩下的是——你要怎么选?

1. 先问问自己:你更需要什么?

可以安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更在乎的,是职业发展的上限,还是生活的确定性

我能不能接受未来几年频繁换城市、换岗位?

我是不是喜欢研究型、专业型的深挖工作?

我的家庭、经济压力,能不能撑得住“再读三年”的成本?

如果你发现自己:

特别在意稳定;

不喜欢频繁变动;

也不排斥流程性、事务性的工作;

那考公对你来说,不是退一步,而是走对路。

如果你:

对某个专业领域真的有热情;

未来想进高校、科研院所、研发部门;

或者希望进入对学历门槛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部分金融、咨询、研发岗位);

那考研,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台阶

2. 接受一个事实:没有哪条路“绝对正确”

很多人焦虑,是因为一直在找——
那条百分百不会错的路”。

可现实是:只要选了路,就一定会有得有失。

你考公,收获稳定,但也要接受节奏相对固定、晋升速度可能不那么快;

你考研,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也要承认,学历不等于包分配。

与其纠结“哪条路最对”,
不如想想“哪条路最适合此刻的你”。

五、写给正在犹豫的你:别再骂自己“躺平”了

看到“国考人数超过考研”,
有人会叹气:“这届年轻人都求稳了。”

但说句心里话:在当下的环境里,把自己照顾好,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

你愿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拿出时间刷题、背书、练申论;

你愿意静下心来,为一场考试坚持一年甚至更久;

你愿意在一次次模拟、一次次试错中,硬着头皮往前走。

不论你选择的是考公还是考研
都远远称不上“躺平”。

真正的躺平,是什么都不想、也什么都不做;
而你现在做的是——认真地权衡、努力地选择。

所以,请你给自己一个更温柔一点的评价:

“我不是逃避,是在为自己找一条更稳、更适合的路。”

最后一点小总结,也想听听你的故事

拉一拉全篇,我们其实就回答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2026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考研?
因为在不确定变多的年代,稳定工作+清晰预期,对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重要;
很多人不再一味追高学历,而是开始用更现实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时间和人生规划

同时也别忘了——
选择考研的人,并不是“过时”,而是更看重专业深度和长期发展路径。
两条路都不轻松,只是方向不同。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在心里诚实地回答自己一句:

“此刻的我,更想要什么?”

你可以想一想:
你是准备加入那371.8万国考大军中的一员,
还是选择把自己放进那343万考研报名者的队伍?
或者,你正在筹划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你的想法、纠结、甚至小情绪说出来——
无论你选哪条路,只要是你认真思考后的决定,就值得被尊重、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