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境线长了“青春痘”!这有最孤独的职业!但待遇真好
发布时间:2025-11-26 16:31 浏览量:3
在黑龙江漠河北极岛,中国的国境线呈现出一处独特的地理景观。
两座名为金环岛与银环岛的俄罗斯小岛,东西环抱,将国境线“挤”出了一个泡泡状的区域,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欧米伽”形状,像中国的国境线长了“青春痘”。
这片土地上,驻扎着国内最孤独的职业之一,森林防火瞭望员。他们常年与茫茫林海为伴,有电有网,却远离人烟。
通往岛中央森林防火瞭望塔的路,是一场对意志与体力的考验。攀登一小时后,双腿酸软,真切体会到“望山跑死马”的含义。
当那座43米高的银色瞭望塔终于矗立眼前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为值得。
这座瞭望塔是防火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塔内空间比想象中宽敞,配备了床铺。攀登塔身需要格外小心,极高的垂直度极易引发恐高。
塔内第一层用于存放行李和床单等物资,登上顶层,视野豁然开朗,那个被俄罗斯岛屿包裹着的中国“泡泡”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一位常年驻守在此的防火员介绍,他们的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的,必须时刻警惕火情。
冬季大约10月末,当大雪完全覆盖住林下草丛后,才会暂时撤离。
问及工作辛苦程度,他朴实一笑:“那能不辛苦?得一直巡视。”
他每天需巡视约1.2公里的路线,这份寂寞的守望,他已坚持了近十五年。
漠河的气候极为严酷,从9月末就开始降温,采访前夕气温已降至零下一度,冬季最冷时可达零下四十多度。
防火期分为两个阶段:春季从3月15日至6月15日,秋季从9月15日至11月15日,其中5月1日被定为特别防火期。
瞭望塔的上层区域在非紧急时期可接待游客住宿,费用为每人80元每晚。
驻守于此,所有生活物资都需要自行解决。饮食方面,白天在塔下简单吃一口,晚上下山自己做饭。
塔上没有厕所,生活用品和食物主要通过滑轮系统从地面吊运。
一位负责地面防火工作的队员坦言,自己因为恐高,无法胜任塔上瞭望任务。
相比之下,塔上的瞭望员工作更为艰辛,因此每月工资会高出600元。
目前整个区域的工作人员共计九人,包括六名防火员和三名瞭望员。
他们的驻地设施相当齐全,卫生间、餐厅、厨房一应俱全,环境整洁。
这栋房子完全采用太阳能供电,电力储存于大型蓄电池中。
工作人员每月享有300元住房补贴,采用轮休制度,每年工作八个月,休假四个月。
逢年过节,单位还会发放效益奖以及大米、白面、豆油等实物福利。
当地的防火员对游客非常热情,会推荐参观附近的赫哲族地窖子。
这座建于地下的传统树屋,内部用桦树皮装饰,极具民族特色。屋顶覆盖着厚土,可以直接走在“房顶”上。
站在这里,对面俄罗斯的土地近在咫尺,却是一片无人区。冬季的黑龙江冰层厚度可达3米,足以让汽车行驶,也因此成为边防巡逻队严防偷渡的关键时期。
这片土地上,还生长着一棵被誉为“中国大陆最北树王”的樟子松。
它已历经百年风霜,树皮厚重斑驳。
樟子松以其极强耐寒性著称,能忍受零下40至50度的极端低温,寿命通常可达100至200年。
这片森林也曾经历过创伤,2012年此地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当时一共出动了4530人才将大火扑灭。
如今森林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许多新生树苗正努力生长,而那些烧焦的枯木残骸,依然无声警示着火灾的可怕与防火工作的至关重要。
驱车前往漠河市区的路上,一个景象引人注目:路边每隔十几米,就整齐摆放着数个蓝色水桶,里面盛满专用于灭火的水。
这一细节深刻体现了当地对森林防火的极端重视,这条道路本身也极具特色,它属于冻土沉降路段,导致路面起伏不平。
两旁安装了专用冻土稳定桩,以抑制冻土过度形变。车辆行驶其上,犹如在波浪中航行。
漠河,这座中国最北端的城市,静谧而独特,市内的北极星广场坐落于城市中轴线的东南方向。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腾飞”的雕塑,顶端镶嵌着熠熠生辉的北极星。
北极星古称“紫微星”,在传统文化中对应着东方至高神祇东皇太一。
广场设计颇具深意,周边有七个树桩环绕一个中心点,象征着东方青龙的“七宿”。
站在中心点,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龙的传人”。这里也是拍摄北极星雕塑的绝佳位置,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然而通往广场的台阶同样是一种考验,每下一级台阶,腿部肌肉的酸爽感都让人深切体会到缺乏锻炼的真相。
十月的漠河,夜晚气温已骤降至零下四度。
时至今日,漠河已成为一个外地游客远多于本地居民的特色旅游城市。
但本地居民以其特有的质朴与热情,招待着八方来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防火期期间,漠河户外严格禁止吸烟,尤其是在天干物燥的秋季,这使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对非吸烟者格外友好的城市。
漠河,以其壮丽山河、严谨的防火体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温暖的人情味,构成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整体。
在这里登高望远,守望国境,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也是一种远离尘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