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称5年后手机彻底消失,大量职业被AI代替,仅两类岗位幸存
发布时间:2025-11-26 14:20 浏览量:3
手机会在五年内消失。马斯克在2025年11月2日的一档播客里直接给出了这个判断,并且说一大批工作也会被AI取代,最后可能只剩下两类人能稳住饭碗。
他说完结果,接着给了时间线。编程和写作这类过去被认为有门槛的活,可能在一到两年内就大规模被AI替代;重复性的客服、邮件处理等岗位,三到五年内会大幅缩减,十个岗剩一个算不错;等特斯拉自动驾驶成熟,开车相关职业也会被慢慢取代。这些话一说出来,外界反应分成两派:有人觉得太快、太夸张,也有人说技术进步常常比想象快。
把这些预测往前推,能看到一些支撑点。2025年5月,OpenAI宣布前苹果设计总监乔尼·艾夫带团队加入,并展示了一个掌心大小的智能设备。OpenAI的CEO奥尔特曼当时直言这是“非常酷的科技设备”,明显是朝着把计算和交互从手机搬走的方向布局。再往后看,阿里云在同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CEO吴泳铭说将来普通人一句话就能让AI做应用,不用写代码了。行业里这些动作并不是空穴来风,技术和资本都在推进。
同时,现实里也有硬伤。网络延迟就是个大问题。理论上5G能把延迟压到1毫秒,但实测普遍在20到30毫秒,人多或信号差的情况下更高。马斯克设想的那种云端AI实时推理、手机只做显示的模式,离不开极低延迟和稳定连通。要是地铁里信号差,想立刻看导航或信息还得等,会很不方便。另一个问题是控制权。现在我们用微信、刷短视频,讲的是“我要干什么”,如果完全靠AI来猜,人可能会觉得失控。点个消息要马上回,不能等云端处理完再显示。
在这些瓶颈没完全解决之前,有公司在试图找中间路子。AI眼镜被当作过渡品在研发,目标是即便网络不好也能接着用。现在已经有原型在测试,但离量产还有段距离。与此同时,xAI的GrokAI能快速生成文案和视频脚本,显示出内容生成的能力。特斯拉的Optimus V3在电池厂分拣电池,准确率达到99.7%,效率高且稳定。脑机接口领域,Neuralink的进展也不小,报道里提到首位患者已能用意念操控电脑。看到这些,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技术瓶颈解了,变化会来的很快——不是一句空话。
再往回看具体数字和场景。微软内部有说法称约30%的代码现在由AI生成,Meta内部更激进,有一半的开发任务交给AI处理。写稿子、做设计的效率被拉高,很多原本需要半天完成的事情,AI可能半小时就能搞定。客服这类岗位已经在快速被AI侵蚀,简单常规的问题现在常由机器人先行应答,人工只处理复杂情形。开车这件事,随着自动驾驶系统逐步升级,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的需求可能会明显下降。物流分拣、配送也越来越像是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天下。
职业市场会出现明显的两类分化。先说受冲击较大的:客服类岗位目前大概70%以上已经由AI承担,未来只会更多;编程和内容产出类虽然看起来高技术,但短时间内也会被大量替代;驾驶和运输相关职业随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普及,也会被削减。另一边,暂时安全的岗位集中在需要情感交流、创造性判断和现场灵活处理的工作上。医生不仅看报告,还需要听病人讲述、做判断;老师要根据学生性格调整教学方式并传递价值观;电工现场看着线路修,厨师根据食材和火候临场调整味道。这些工作牵涉到人的温度和随机应变能力,短期内难被机器完全替代。
与此同时,新的岗位会出现。像机器人运维和AI训练师这样的工作缺口已经很明显,职业培训机构普遍把这两类岗位列为重点方向,市场需求估计超过百万。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推动Optimus机器人量产,届时对维护和调试人员的需求会激增。现实的建议也很直接:学习方向要往“和AI协作”靠拢,学会让AI承担机械性工作,自己负责决策和创意;培养能分辨AI输出真伪的能力,不要盲目接受AI给出的结论。
在日常选择上,有几条实用提醒。买手机的事可以不急着换,行业预测到2027年前现有手机仍会是主流;找工作时优先选那种“AI辅助、人来决策”的岗位,像AI帮医生看片子但最终诊断由医生做,这类岗位更稳当。尽量避开纯流程性、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单纯数据录入或简单文案,这些最容易被自动化吞掉。说句个人感想,这类变化听着像科幻,但当下的证据确实不少,值得认真对待。
以上这些时间点、人物和事件都有公开报道作为出处。买手机别着急换,找工作选赛道要动脑,技能往“与AI共事”方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