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称5年后手机彻底消失,大量职业被AI代替,仅两类工作能活
发布时间:2025-11-26 09:44 浏览量:2
马斯克再扔重磅炸弹!
预言5年后手机彻底消失,一大批职业将被AI淘汰,可能只有两类人能稳住饭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11月2日,马斯克在一档播客里抛出一个惊人预测。
他表示未来5到6年,咱们天天用的手机会彻底消失,还有一大批工作要被AI抢走,最后只有两类人能保住饭碗。
先来谈他讲得第一个关于手机的预言。
他说未来的手机不会像现在这样,装一堆APP,下载各种软件,手机会变成一个“AI推理边缘节点显示器”。
这话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手机只管显示和发声,所有的活都让AI来干。
比如你想去个地方,AI直接给你生成3D导航地图;
想看新闻,AI根据你平时的喜好,实时给你写文章。
甚至连搜索都不需要了,AI早就知道你想要什么。
聊完手机的未来,再说说马斯克对工作的预判。
他给出了具体时间:编程、写作这些以前觉得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1到2年内就会被AI大量替代;
客服、处理邮件这种重复性的活,3到5年里十个岗位能剩一个就不错了;
就连开车这事,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了,司机这个职业也会慢慢消失。
其实,马斯克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科技圈早已有了行动。
2025年5月,OpenAI高调宣布,苹果前设计总监乔尼·艾夫带着团队加入了他们,还拿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智能设备。
OpenAI的CEO奥尔特曼直言这是“最酷的科技设备”,明显是在为手机消失后的时代做准备。
阿里云也没闲着,9月份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EO吴泳铭说,以后普通人说句话就能让AI做应用,不需要写代码了。
网友们的反应倒是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马斯克在吹牛:“5年太短了吧,15年还差不多。”“山里没信号的时候,AI怎么给你生成地图?”
也有人觉得有道理:“以前谁相信火箭能回收?现在不也成真了。”“那我这5年先不换手机了,等等看。”
不过,光有预言和行业动作还不够,现实中的技术瓶颈也得正视。
专家们指出了两个绕不开的“硬伤”,第一就是网络速度跟不上。
现在5G理论上延迟能到1毫秒,但实际用起来基本都在20到30毫秒。
遇到人多的地方或者信号不好,延迟更高。
而马斯克说的那种云端AI和手机实时互动,没有超快的网络根本实现不了。
你总不能在地铁里想看个视频,还得等AI慢慢给你生成吧?
第二个问题更贴近日常,那就是手机得为人服务,不是给AI当“工具人”。
我们用微信、刷抖音,都是想干啥就干啥。
要是全靠AI来猜你想要什么,猜错了怎么办?
而且人需要掌控感,比如在电梯里想回个消息,得马上能操作,不能等云端AI处理完再显示。
面对这些难题,一些公司正在找折中方案。
有些公司在研发AI眼镜,想作为过渡产品。
即使信号不好也能正常用,现在已经有原型在测试了,就是还没到能大规模生产的程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盯着瓶颈,支撑马斯克预言的技术进展其实已经有了不少。
他旗下xAI的GrokAI,已经能快速生成各种内容了,写文案、做视频脚本都不在话下。
特斯拉的OptimusV3机器人在电池厂里分拣电池,准确率能达到99.7%,比人还稳定。
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也取得了突破,首位患者已经能用意念操控电脑。
但这些技术进展也在提醒我们:一旦前面的瓶颈被突破,职业市场的变化就会很快到来。
假设这些技术难题能逐步解决,那职业市场的大变动就不得不提前考虑了,有三类岗位需要格外小心。
第一类已经在被替代了,就是客服。
现在打客服电话,大部分时候先接的都是AI,人工客服只处理复杂问题。
这类岗位70%以上已经被AI占了,以后只会更少。
第二类正在进行中,就是编程和内容创作。
微软说他们公司30%的代码是AI写的,Meta更厉害,一半的开发任务都交给AI了。
写文章、做设计也一样,以前写篇稿子要半天,现在AI半小时就搞定了。
第三类还在路上,就是开车相关的工作。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一直在升级,现在已经能像老司机一样预判路况了。
要是以后大规模用起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的工作会大大减少。
物流分拣、配送这些活,也会被机器人接管。
不过,也不是所有工作都会受冲击,有两类岗位暂时还很安全。
一类是需要情感交流和创造力的,比如医生和老师。
医生看病不光要看检查结果,还得跟病人聊天了解情况。
老师教学生,得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调整方法,还要传递价值观,这些AI学不来。
另一类是没有固定流程的体力活,比如电工和厨师。
电工修电路,得看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厨师做菜,得根据食材新鲜度、火候大小调整味道。
这些都需要现场判断,机器人还做不到这么灵活。
而旧工作消失的同时,新的工作机会也会跟着出现。
2026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机器人要量产了,到时候需要大量维护机器人的人。
面对这样的职业洗牌,与其纠结马斯克说得对不对,不如想想自己该怎么办。
首先,学习方向要调整。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了AI协作课,教的不是怎么跟AI抢饭碗,而是怎么跟AI配合工作。
比如让AI做基础工作,自己负责创意和决策。
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马斯克说2026年AI就会比人聪明了,以后得能分辨AI给的信息对不对,不能什么都信。
除了调整学习方向,职业培训也有明确的发力点。
职业培训可以考虑两个方向:机器人运维和AI训练师。
这两个岗位现在缺口已经超过百万了。
学会修机器人、教AI识别数据,以后找工作会更容易。
学习和职业之外,日常消费上也有小提醒。
买手机不用着急换新的,行业预测2027年前,现在的手机还是主流,没必要等什么“新设备”。
找工作时更是要选对赛道,优先选那种“AI帮忙,人做决定”的岗位。
比如AI帮医生看片子,但最终诊断还是医生来做,这种工作不容易被替代。
尽量避开纯流程性的工作,比如单纯录入数据、写简单文案,这些最容易被AI抢走。
说到底,马斯克的预言更像是指个方向,不是精确的时间表。
从键盘到触屏,从写信到微信,每次技术变革都有人担心,但最后总能找到新机会。
机器能模仿流程,却学不会人的温度。
医生的同理心、老师的耐心、设计师的独特想法,这些才是我们最该守住的东西。
技术发展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让我们从重复工作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不管5年后手机会不会真的消失,只要我们能跟上节奏,学会和AI合作,就不用怕被时代抛下。
与其担心手机会不会消失,工作会不会没了,不如先把眼前的事做好。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咱们能做的就是别被甩下车。
参考文献:
1.光明网:《马斯克预测!未来5至6年它会消失→》2025-11-02
2.九派新闻:《马斯克预测:5-6年后手机与App消失,AI 2026年超单人智商、2030年超全人类智慧总和》202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