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避险锦囊

发布时间:2025-11-25 18:16  浏览量:1

□ 冯忠玲

在医院诊疗一线,医护人员的双手托举着生命希望,却也时刻面临隐形威胁——职业暴露。它藏在每一次的穿刺、手术与护理操作中,小小的针头、飞溅的唾沫、沾染体液的器械,都可能成为乙肝、丙肝、HIV等病原体的“偷渡船”,让守护生命者陷于健康风险。

作为百姓健康“守门人”,医护安全关乎个人、家庭与医疗服务稳定。这份锦囊从风险识别到应急处置,用实用干货筑起安全屏障,愿每位白衣战士都能安心工作、平安归家。

读懂四大高风险场景,让隐患无所遁形。职业暴露并非“突然降临”,多藏在习以为常的细节里,提前知晓才能规避伤害。

1.锐器“咬手”:最易中招的“隐形陷阱”。锐器伤占职业暴露60%以上,集中在以下环节:回套针帽时针头打滑扎指尖;术后收拾未入锐器盒的针头、刀片,整理时划破手指、手掌;清洗带血器械,剪刀、镊子时划伤皮肤。这些瞬间能让病原体通过伤口直接侵入,成为感染“第一道缺口”。

2.飞沫“扑脸”:看不见的“空中暗箭”。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高风险科室:患者咳嗽、插管时,含病原体飞沫会以每秒数米速度喷溅,范围达1—2米。若未规范佩戴口罩、面屏,飞沫易黏附眼结膜、口鼻黏膜,流感、新冠、肺结核便会通过“呼吸之间”传播感染。

3.手破碰“污”:伤口成了“致命通道”。医护因频繁洗手、接触消毒剂,手部易干裂或带有伤口。如果未佩戴手套直接接触到患者血液、脓液等体液,病原体可通过破损处直接侵入。如给糖尿病足患者换药时,手指有未愈伤口接触到患者分泌物,可能会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

4.体液“沾身”:“潜在危机”不容忽视。抢救大出血、剖宫产、外伤清创时,常出现血液、羊水等大量体液泼溅。即便皮肤完好,体液长时间浸透工作服渗透到皮肤,会因角质层软化、病原体浓度高可增加感染风险。

筑牢三重防护屏障,把风险挡在门外。职业暴露预防需“未雨绸缪”,做好三重防护,让操作有“安全铠甲”。

1.标准预防:把“所有人当重点”,守住底线。核心是“所有患者血液、体液均具传染性”:接触患者前后用“七步洗手法”清洁;穿刺、换药时戴无菌手套,不徒手碰针头;吸痰、雾化时戴外科口罩+面屏;锐器使用后即入防刺穿锐器盒,严禁回套针帽。

2.针对性防护:“对特殊人使特招”精准设防。对确诊乙肝、HIV等传染病,或疑似呼吸道等传染病患者,需加强防护:接触乙肝患者血液后,及时换手套并消毒;护理肺结核患者戴N95口罩,保持通风;处理诺如病毒呕吐物时,穿隔离衣、戴护目镜,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健康管理:把“防护变习惯”筑牢根基。自身的健康,是防护的“底气”。定期参加防护培训,熟练规范操作;主动接种乙肝疫苗,每年查抗体,不足则补种;操作时集中注意力,不边操作边聊天;下班前规范处理防护用品,不将风险带出工作区。

牢记六步应急处置,暴露后不慌不乱。若不幸发生职业暴露,慌乱只会延误时机。记住这六步,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1.第一时间“急处理”分秒必争,科学处置。锐器伤:伤口旁端轻挤出血,流动水冲5—10分钟,75%乙醇或0.5%碘附消毒;黏膜暴露:眼鼻溅体液用生理盐水冲15分钟,口腔反复漱口至无异味。

2.毫无延迟“即报告”细节记清,不遗漏。立即报护士长或科室主任,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记录暴露时间、部位、接触物及患者信息。

3.专业评估“判风险”知己知彼,心里有数。由预保科或专科医生核查患者传染病指标,结合暴露者免疫状况,判断风险等级。

4.抓住时机“早干预”黄金时间,别错过。乙肝暴露:24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疫苗;HIV暴露:72小时内启动预防用药(2小时内最佳),连服28天;丙肝暴露密切随访,梅毒暴露遵医嘱用青霉素。

5.严格按时“定期查”随访到底,不松懈。乙肝:1、3、6个月查乙肝五项;HIV:当天、4、8、12周、6个月查抗原/抗体;丙肝:4、8、12周、6个月查抗体和肝功能;梅毒:3、6个月查血清学试验。

6.及时做好“心调适”:别扛着,找支持。暴露后紧张焦虑是正常,可找同事倾诉或心理门诊咨询,规范处置后风险已大幅降低,别过分担心焦虑,影响健康。

白衣执甲,逆行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做好防护,是对自己、家人与患者的负责。愿每位医护记指南、践行动,让职业暴露风险远离一线,用安全守护换患者安心、自己平安——唯有你们安全,才能守护千万家庭健康。